古人为什么把一斤定位十六两(古人为何要用一斤十六两)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5 14:39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标准化,包括度量衡。秦始皇时期规定一斤十六两。这一措施沿用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1959年以后才从每斤16两调整到每斤12两。那么古人为什么把一斤定位在16两呢?度量衡的尺度是重量

单位,所以关键在于这个尺度。

你可以数数"恒"汉字的笔画总共是十六个。其实没那么复杂,只是没按笔画做,十六笔只是巧合。为什么秦代的度量衡要定位在十六两一斤?这就要从制定度量衡的官员说起了。负责测量的官员是秦国伟大的宰相李斯。度是长度单位,采用十进制换算方法。尺寸是"张"作为一个单位,这个单位一直沿用到现在,从未改变。

先说“二”,指的是容量单位,有容器、升、斗、桶的单位,同样采用十进制换算。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机组基本被淘汰,不再使用。

这"恒"有点复杂,代表重量,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改变前两者的换算方式,还有单独的算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看似不正规,但里斯为什么要这么做?史料《孙子舒静》中记载:"从小米开始,十个小米一个;十铢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孙子兵法》一书成书于公元前4-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李斯根据孙子的计算,正式算出了重量之间的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