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吗?双方兵力是多少?(夷陵之战东吴损失了多少兵力)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5 07:00

彰武元年(221年),三国时期三大决战的最后一场——夷陵之战在汉末爆发。彰武二年(222年),鲁迅指挥的吴军用火击败刘备指挥的蜀汉军队,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全军覆没的蜀汉从此元气大伤,几个月后刘备病逝。

由于汉末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被列为三国时

代的三大决战之一,所以很多人认为夷陵之战也是一场"少赢多"战争,小说《三国演义》是刘备领导的蜀汉军队多达75万人。然后是蜀汉和吴栋的"夷陵之战"是a "少赢多"战争呢?

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控制的地区只剩下益州。当时益州总人口不足百万,所以《三国演义》里写的75万蜀汉军肯定是不存在的。据史书记载,推测当时刘备只有十万大军,要分一部分兵力防备曹魏。

夷陵之战,刘备率领主力约四万人,黄权率领五千余人防守曹魏,沙率领一万"吴希曼"陆军在南边,总兵力约5.5万人。"焚烧营地"后来赵云率领不到2万的兵力前来支援,蜀汉在夷陵之战中投入了7万左右的兵力。

在东吴,吴军主力由鲁迅、徐盛、潘璋三位将军率领,总兵力约五万人。此外,夷陵城内还有孙欢率领的数千守军,潘睿率领的数千大军在闹市区与"吴希曼"集团军作战,后方还有诸葛瑾率领的一万预备队。夷陵之战,东吴投入兵力约7万人。

总的来说,蜀汉和吴栋在夷陵战争中投入的总兵力在7万人左右,前线作战兵力也在5万人左右。所以夷陵之战不是一场"少赢多"这场战争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但刘备的蜀汉军队在战争初期就拥有了一定的战场主动权。

夷陵之战真的是以少胜多吗?

蜀汉彰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由大将吴班、冯率领,以、廖化、富友为都督,率领数万大军讨伐孙权,史称夷陵之战(又称义亭之战)。同年8月,战斗正式打响。

刘备的先头部队进展顺利。8月,又击败李毅、刘阿占领秭归,其主力也陆续在秭归集结。与此同时,荆州武陵地区的蛮族各部也派出使者帮助刘备夺回荆州。面对刘备的进攻,孙权任命鲁迅为大都督、假节,指挥朱然、潘璋、宋倩、韩当、徐盛、孙欢等出兵抵抗。

蜀汉彰武二年(公元222年)正月,刘备派大将吴班、陈石沿三峡东进,占领了荆州长江上游重镇夷陵。鲁迅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从吴县、秭归撤退近六百里,直到退到猇亭地区。直到刘备军队五营在夷陵路被攻破,将领被杀,鲁迅才停止撤退,转守为攻。同年闰五月,鲁迅火烧夷陵,刘备大败。夷陵之战以鲁迅的胜利而告终。总的来说,这就是夷陵之战的全过程。

这场战争中有两个话题引起了后人的热烈讨论。第一,刘备东征的总兵力是多少?这是以弱胜强的经典例子吗?刘备为什么打败夷陵?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分两篇,今天我想说的是第一个问题。

夷陵之战中吴栋军队的数量在史料中有明确的记载。《三国志·鲁迅传》:"黄武元年,刘备率众西界,命荀为都督,放假。朱然、潘璋、宋倩、韩当、徐盛、西安、等五万人,皆不从。"这也意味着吴栋前线的总兵力应该超过5万人。

刘备的总兵力是多少?史料中有各种记载。这里有一些例子。首先,魏书中的记载引自《三国志》和《文姬》:

龟海,孙权写了一封信说:"刘备有党员4万人,马匹2.3万匹。当他出秭归时,请横扫猛扑,方能成事。"皇帝报告说:"昨日肖伟之弊,祸起城中,紫阳之鸟,化为关,将军威武雄壮,立下大功说我所愿。"

其次,《三国志·刘烨传》引用的记载:全打败刘备,杀了八万多士兵,才得以幸免。权力之外的仪式越卑微,专家越不顺利,果实如叶。

这两个数字相比,刘备的兵力相差整整一倍。那么,哪个是真的呢?很难辨别真伪。但是有一个关于蜀汉整体人口和实力的记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这一记载出自《三国志·姬叔传》:

(刘禅)还派尚、送秀才书,28万户,男女94万,铁甲兵10.2万,吏4万,迎客40余万米,金银各2000斤,帛各20万匹。剩下的叫这个。

蜀汉死时,刘禅将此统计交给了邓艾。与刘备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蜀汉有两大不同。首先,刘备时期的蜀汉,不隶属于南疆,不能从这一带征兵;其次,这个数字中蜀汉总兵力为10.2万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蜀汉的总实力还是一样的。就算刚建国的蜀汉总实力超过这个数字,也不可能是倍数。因此,《三国志》和《柳叶传》中引用的付梓记载并不可靠。

《三国志·文姬》中引用舒威的记载准确吗?据记载,这个人物是孙权表演的原文,孙权的表演是向曹丕求助。即使数字不准确,也只能扩大,不能刻意缩小。由此可见,当时刘备从益州带来的总兵力应该在四万人以上。即使加上马良在乌溪、靖州少数民族中招募的军队,总数也有5万多人,相当于鲁迅的军队。所以夷陵之战不能称为以少胜多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