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途灭虢的意思和典故介绍(假道灭虢的成语意思)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5 00:52

假的意思是借道之名互相残杀。军事上的意思是先用A灭B,最后回去的时候一起除掉A。这个习语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与晋国君主晋献公有关。当时,晋献公想吞并周边的两个小国,但两国关系不错,于是一些大臣向晋献公献计献策。如果他们想占有他们,需要先疏

远他们的关系,先毁掉一个,剩下的一个就好办了。下面给大家说说这个历史背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公元前716年(鲁隐公七年),庄伯死了,他的儿子武功继位。公元前709年(三年)攻杀哀侯,后又先后杀孝子侯、晋侯。公元前679年(鲁庄公十五年),晋襄公被袭身亡后,晋武帝实际上摧毁了原来的大府,控制了整个晋国。他把金府的财宝都给了周王室。这时候周桓王已经死了,周诺被晋武帝收买后,正式让晋武帝做了晋国公,允许他有军队,但还是个小国,实力不是很强。经过六年的斗争,晋国的小氏族终于统治了晋国。

武公被封后两年去世,他的儿子把它给了公。

晋武帝的儿子姓姬,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在位26年。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领而得名。他即位后,用文人的伎俩,消灭了傅家和桓庄家族的子弟,巩固了皇位。奉行尊王政策,提高威望。攻灭李融、耿、霍、魏等国,打败狄融,采用荀假伐郭的计划,消灭强敌虞、郭,称为“合十七国,奉三十八国”。

鉴于桓叔伯们的强大实力会危及君主的地位,齐桓公让秀才设计除掉自己的孩子。石卓先是挑拨宗室子弟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去攻打并杀死宗室中最强的尤氏。后来在聚义(今山西绛县东南东盒子城)建城,把桓叔、庄伯的后代迁到那里。不久,献公亲自领兵包围聚义,将其消灭,可见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

在晋献公消灭了威胁他王位的势力后,他安心下来,致力于向外扩张。

公元前672年(鲁庄公二十年),晋献公灭李融(在山西晋城沁水东)。公元前661年(鲁明公元年),建立上下两军,军力倍增。同年,耿(今山西省河津县汾水南)、霍(今山西省霍县)、魏(今山西省芮城县)被灭,次年,太子奉命攻打特仁东山高洛(今曲沃东)。公元前658年(鲁僖公二年),医生里克和荀率军攻打郭,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北方国家。

虢国北面是虞国(在今山西平陆县),是古齐桓公之父的儿子虞仲的封地,晋国是必经之地。荀知道贪财,就让捐了公物的借道,借好墙。于君看到两种宝物,不仅同意借道,还答应配合晋国的军事行动。两国军队很快占领了虢国的重镇夏阳(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

又过了三年,晋国又一次借势攻打虢国。这时,禹的大夫公劝不要借道。他说两国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但是不听龚的话,仍然同意借用这条路。这一次,金军攻占了虢国商鞅(今河南陕县),灭了虢国。在归师途中,毫无防备的渤海国也被灭了,最后成了晋国的俘虏。原来,金送给禹的那匹好马和那块玉,又回到了金军手里。

金灭了周边一系列国家,疆域西至黄河与秦交界,西南至三门峡一带,扼住了桃林。南至山西、河南交界处;东大太行山;北遇荣迪。成了北方大国。

在晋献公称霸北方的历史典故中,两次对外战争形成了两个中国成语:一个是假手段杀敌,一个是掉唇掉齿。这两个典故也是告诉人们,看问题要从长计议,不要贪图小利,忘了大义,以至于落得像虞国君主那样损人利己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