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身世是怎样的?他为何可以写出聊斋志异?(蒲松龄真实事迹)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4 09:13

众所周知,《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写的。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蒲松龄是苦行僧的转世,产生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源于他父亲做过的一个奇怪的梦。10月妻子怀孕的时候,是临产的最后一夜。他梦见一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和尚,胸口贴着铜膏药。然后和尚走进他妻子的

房间。一觉醒来,蒲松龄出生了。

更离奇的是,父亲在小蒲松龄的胸前发现了一颗非常醒目的痣,和我梦里病僧胸前贴的膏药一样大小。他心里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这个故事记载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我想我父亲跟他讲过。每次蒲松龄落魄的时候,他都会感叹:"盖着漏的根本原因,还没有结出果实"。前世没有修行,导致了后世的贫穷。

蒲松龄的感叹让后来的学者纷纷研究和推测。很多人认为,蒲松龄说他一生的不幸是为了补偿"因果报应"那个又病又瘦的和尚,一定是上辈子做了恶,最后堕入轮回,所以他这辈子的苦,就是上辈子的报应。这种说法是理所当然的,但也是很多人接受的。

事实上,《聊斋志异》已经流行了几百年。无论我们是否读过原著,我们都会从网络、电影、小说、文章或别人讲述的故事中或多或少地了解到蒲松龄的事迹。在大众眼里,蒲松龄给人的印象无非是落魄、屡试不爽、受尽委屈、生活贫困、无人理睬。简而言之,他就是一个努力的屌丝形象。

蒲松龄曾经骄傲。19岁通过童子试,考上秀才,以官、道、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童考”这个词听起来很幼稚,无足轻重,但是清朝的童考难度绝对比我们今天海关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

首先,要想获得考试资格,首先要拿到"苏生"(学者中排名第一)做担保人,然后通过县考、府考、书院考三关。考试的内容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通过的人很少。虽然我们总是说"穷书生""穷书生",每次男生考试,全省几千个男生能考个状元的也就十几二十个,绝对是百里挑一。

而且读书人是有特权的,见官可以免徭役,不跪。其中优秀的还能按时获得政府的补贴。可以说是把考生挤到了头皮上。传说清朝有个考官讽刺老男孩:"太老不上钩,太老不考,太老不考男生,太老不考男生。"蒲松龄一口气过关,每场都拿第一。这样的事情在当时是绝对轰动的,所以他在当时的候选人中是可以炫耀的。

我们都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拿到秀才之后,可以参加下一阶段的乡试,而蒲松龄在乡试之后一次次的尝试,在科研的道路上止步不前,于是他的孤独和愤懑在小说中表现出来,以至于《聊斋》出现了很多自传体小说。比如《叶盛》中的主人公"《辞赋》一文是当时最好的"但在多次尝试后,他最终还是抑郁而死。他死后,他的鬼魂还念念不忘科举,还专门帮他昔日知己的儿子考上功名。再比如,司文郎有个盲僧。虽然他不能用眼睛看,但他有特殊的功能。他的鼻子实际上能嗅出物品的质量。但后来,他发现考场太暗,卷子不公平,于是感叹:自己虽然瞎了,但鼻子没失灵,那些阅卷官还不如自己。真的没用。你经常可以在这些小说人物身上看到蒲松龄本人的一些真实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