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有两个长安城?汉朝和唐朝的有何区别?(汉代长安城和唐朝长安城的区别)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4 07:13

提到长安城,很多人会想到盛唐之下的繁华长安城是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场景。繁华的唐朝,繁华的都城,都是很让人向往的。但实际上,历史上有两座长安城,一座在汉代,一座在唐代。唐朝的长安是后来建的城市,也就是说这两个城市不一样,但是名字一样。那么,既

然长安已经在汉朝了,为什么唐朝还要重建长安呢?这两个城市有什么不同?今天就让边肖带你去看看吧。

1.长安不是一天建成的——它分为四个阶段。

西方有句古话:"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长安不是一天建成的。事实上,长安的建造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汉高祖时期——刚好有住的地方。

汉朝的首都长安,经历了一些波折。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起初,刘邦和他的临时政府呆在洛阳。当时很多人不想走,但是有人建议刘邦定都长安:"秦国大地山川环绕,四封以为固...秦故地之案,亦是天下之掴。"说明关中作为秦的故乡,有地理优势。最终,刘邦决定迁都关中。

你可以用秦朝的旧宫殿。但是秦朝的咸阳城早就被项羽烧了,刘邦只好留在秦朝的离宫,也就是后来的汉朝长安长乐宫。于是在汉高祖第七年(公元前200年),汉高祖正式迁入长乐宫,汉代长安城的修建开始了。

总理萧何负责整个项目。据史书记载,他"未央宫、东阙、北阙、钱坫、兵工厂、太仓"。在长乐宫西侧,萧何还修建了一座未央宫,由40多座宫殿和亭台楼阁组成,在当时绝对壮观。

有了长乐和未央宫,汉代长安城的根基甚至在那里。这也是汉代长安城建设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汉惠帝时期——还有城墙。

第二阶段,汉惠帝元年至第六年(公元前194-19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为长安筑墙。圈出长安城的范围。韩曙说:长安,五年前的高帝。元初惠帝为城,六年为城。"也就是说,到汉惠帝第六年,长安城墙基本完成。长安城墙一完成,整个城市的轮廓就勾勒出来了,城市的整体框架也就搭起来了。

这城墙看起来不像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古都方墙。不知道多一块少一块的样子。其实这个城墙还是挺精致的,后面再详细说。

第三阶段:汉武帝时期——我要换大房子!

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达到顶峰,富国强民。手里有钱,看自己的房子不顺眼。汉武帝决定大规模扩建长安城。一句话:我要大房子!

首先,汉武帝时期,长安的规模和城市格局得到了改善。根据圣黄府图的记载:"长安城内经纬度32里,长18步,占地973公顷,有八街九巷,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城十六桥"模式相对简洁。其次,汉武帝还为自己修建了许多新的宫殿,有些放不进城里,都建在城外。这是张健宫,长安最大的宫殿。此外,汉武帝还扩建上林苑,挖昆明池,由连城城为休闲所做。

长安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城市发展的巅峰。

西汉末年:王莽——我只想建一座庙,怎么烧回去?

汉武帝以后,长安的城市格局基本没有太大变化。直到100多年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后,长安南郊才建起了唐明、碧雍等许多礼制建筑。当然其中最大的建筑是王莽九庙,所谓九庙,也就是王莽的祠堂。至此,长安城的所有建筑都已完工。

王莽虽然建了高楼,但并没有改变动荡的政局。连年战乱,天灾人祸,使经济社会濒临崩溃,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终于在公元25年,赤眉军入侵长安,火烧长安宫,洗劫一空。韩曙说:赤眉于是焚烧长安宫城,害人重新做人。人在挨饿,几十万人死了,长安城空无一人,城内无人行走。"随着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定都洛阳,破败的长安城终于告别了昔日的繁华,走向衰落。

2.长安城的特色-";斗城"北方如北斗,南方如南征北战。

前面说过,汉代长安城的城墙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方形,而是看起来不规则。这种特殊的形状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含义。这就涉及到汉代长安城的另一个称号-";斗城"。

据《圣黄府图》:"城南呈南斗状,城北呈北斗星状。至今,人们称汉都为斗城"。换句话说,汉代长安城北墙很像北斗七星,南墙很像南斗六星。似乎不能这么看。下面就把《南斗》中的北斗六星和《长安图》做一个全面的对比。

这样看的话,有点像。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汉代的长安城也叫"斗城"。那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主要和北斗南斗崇拜有关。早在商朝,北斗七星就被称为与帝王相关的星。史记曾经说过:"斗是皇帝的车,运到中央,由四乡掌控,分阴阳,建四季,全五行,迁节,定纪,都与斗"这意味着星星在天空的中心空,意味着稳定和秩序,象征着国家的政治完整和和谐,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全。

另外,斗星呈现勺子的形状,可以用来舀水。汉代长安城依渭河而建,城墙做成勺形,仿佛得到了渭河的滋养。

还有,汉朝初年,有一种"五德学说"很通俗,就是说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德,按照五行相生的方法计算。按照这种说法,汉初应该是继承了秦朝的水德。既然是水德,那么城墙的形状就像星星的水桶,方便舀水,也意味着汉朝要服从天人的命运。

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件事属于边会。汉代长安城城墙以这种蜿蜒曲折的方式修建,并非出于天人合一的考虑,而是有客观的地理原因。元代文学家李浩文持此观点。他曾在《长安志图》一书中反驳南斗北斗的观点。他认为,城墙南侧之所以看起来像南斗,是为了把长乐宫和未央宫围起来。

我们前面说过,长乐宫和未央宫是汉高祖年间修建的,城墙是惠帝年间修建的,所以城墙必须把这两座宫殿围起来。因为两个宫殿刚修的时候都是错落有致的形状,所以长安城墙在那里修的时候要拐个弯。

北墙受渭河限制,北墙"一波三折让封面成为一种沿江的潮流"。我们来看看长安城北墙和渭水方向。

汉代长安城北墙外确实有渭河支流。它是沿着城墙西段和北段流的,所以李浩文说的可能是对的,就是北城墙的形状其实是沿河而建的,并不打算打造北斗形状。

当然,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李浩文在一千多年后,肯定是想不出来了。所以我们只能说,汉代长安城之所以建成如此曲折的形状,有可能是天象崇拜和地理形成的原因。

3.既然汉代的长安城那么好,后人为什么还要建新的长安城?

既然汉朝长安城是南征北战,北斗,为什么还需要在这么幸运的地方再建一座隋唐长安城?这其实是因为长安出了一些问题,已经不适合做京城了。

01汉长安在建设初期缺乏城市规划意识。

说到汉代长安城建设的四个阶段,我们其实可以看到汉代长安城的建设其实有着明显的"何处思考,何处解决"潮流。事实上,从最初秦朝修建的长乐宫,到萧何时期修建的未央宫,都没有明显的统一规划理念。汉代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和城市格局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我们看长安,总觉得似乎缺少了一种整体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被宫墙包围的地区迅速布满了各种建筑。汉武帝建造张健宫时,因为宫城没有土地,所以不得不在宫外建造宫殿。这是典型的缺乏计划性。

但说汉长安城当初建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后面,就有点偏颇了。其实高祖时期,萧何修建未央宫,是有长远考虑的。据《史记》记载,长乐宫修好后,汉高祖刘邦看到后勃然大怒:"匈牙利在世界上拼搏了几年,成败未可知。宫过度的原因是什么?"意思是现在天下刚定,怎么能建这么华丽的宫殿?萧何回答:"没办法波澜壮阔,也没办法给后人添彩。"意思,要么不修,要么一次性修,让后人不用扩大。由此可见,萧何当初修建未央宫确实是有长远考虑的。

然而汉朝国力的增长超出了萧何当初的预期,萧何认为已经足够宏伟的未央宫,在近百年后却显得有些落后。所以,萧何一开始虽有长远考虑,但受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无法形成真正长远的系统规划。这也是汉代长安城随意建造的原因。

汉代长安的面积不足以承担都城的要求。

由于城市取水的需要,汉朝选择在渭水边建长安,但渭水边建长安受到了渭水的限制,使得城市因地理限制而无法扩张。因此,在惠帝时期长安城的框架基本定型后,未来的发展只能在城外进行。随着汉朝国力的增长,盛世的到来大大增加了人口。西汉刚建立时人口只有1300万,到汉武帝时期已有3000多万,翻了三倍多。

人口的增加也导致首都土地承载力不足。另外,长安城是随机分割的,结构分散,城内无论是宫殿还是居民区,以及各种衙门都分散在城中。在汉代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条件下,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必然降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因素使得汉代长安城已经无法满足都城的要求。

数百年后,隋文帝代周朝称帝,欲迁都关中。当时因为战乱而荒废了数百年的汉长安,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更难以满足隋朝作为统一王朝的资金需求。此外,由于几个世纪的废弃,城市的积水逐渐渗透,地下水受到污染,无法饮用。《元规》中记载:"现在已经有800年历史的韩影城,有着咸咸的水,让人不太舒服。"

由于汉长安城确实难以满足隋朝都城建设的需要,《隋书》中记载了隋文帝对汉长安城的评价:"自汉代以来,这座城市长期凋零,多次成为战场。今天的宫几乎是权宜之计,不是求教于龟和占星。光建帝王之城是不够的,是大众聚集的。"意思是汉朝长安太衰了,当不了都城。这也是隋朝不得不建新都的原因。

汉代长安城经过四个阶段的建设,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局,也体现了其独特的"斗城"的特点。通过城墙形状与北斗南斗的关系,体现了简单"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然而,汉代长安城作为较早建成的大型都城,其建筑结构仍表现出明显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对城市总体规划没有统一的认识,城市规划仍停留在较为原始和随意的水平。城市规划的分散性和随意性也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再加上汉代人口逐渐增多,汉代长安城逐渐无法满足都城的要求。

文帝元年(581年),当他代表周朝称帝,选择关中作为都城时,文帝看到汉朝长安经过八百多年的战乱和霜降后的破败景象,终于决定易地重建都城。隋文帝选择的地区是龙首院南麓,川原秀丽,地势开阔,更适合作为统一国家的都城。

在隋书,隋文帝的圣旨说:"龙首山川秀美,花团锦簇,美食丰富,资本适宜,丁琪媛根基永固,无尽商在斯,公家私宅,规模远近,建设费随赛事玩。"文帝第二年(582年),隋文帝命太子左书的儿子宇文恺在龙寿园南麓建新都。在宇文凯的精心设计、规划和建设下,新首都仅用9个月就建成了。隋文帝将这个新首都命名为大兴。

30多年后,这座大兴城迎来了新主人。公元618年,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大兴城为长安城。从此,长安城成为唐朝繁荣的象征。长安这个名字,除了汉朝的形势之外,又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内涵。长安背后的故事更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