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节怎么来的(花朝节有什么寓意)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4 00:13

清代诗人蔡赟的《吴边》诗中写道:"百花生日是个美好的日子,花朝不半春。五彩斑斓,金碧辉煌,还是很难装点花神。"这首诗很好地表现了旧时江南庆祝百花寿辰花节的盛况,处处都让人觉得富丽堂皇。所以今天边肖将带大家了解一下花节,看看花节的起源和传说。

花节又称花神节、采菜节、百花生日,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花节的日期通常是农历的二月十五日。但由于各地气候不同,日期也不完全相同。除了2月15日,还有一些是2月2日,2月10日,2月12日,2月22日。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葱茏,百花盛开。

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吉日,人们以多种方式庆祝百花的生日,其中作者欣赏红花、鲜花和祭祀神灵。

赏红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节庆活动。过去,家家户户都要在花枝上系上五颜六色的丝绸,庆祝百花的生日。那些色彩鲜艳的彩带点缀在枝芽之间,随风舞动,五彩缤纷,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正如清代诗人张春华在《上海年歌》中写道:"从春到花,花丛染绿,枝头剪彩东风吹。蒸云五色飞向阳坞,画亭开助赏红。"

红色鉴赏在中国分布很广,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清古鲁《贾青鲁二月》载清代苏州赏红之景:"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祝寿,闺中少女剪五色贴于闺房之上,名为赏红。"胡普安的《中华民族风俗志》也介绍:"十二花节,闺房剪红,花木扎,风来炫耀,红绿不均,春也是小点缀。"

赏红不仅在民间流行,在清代宫廷中也受到高度重视。《清钞·时令钞》记载了慈禧太后赏红的场景:"2月12日是花朝。孝敬完,去颐和园看剪彩。有时宦官会准备黄色和红色的丝绸,由宫廷侍从剪成条状。这个条约有两英寸宽,三英尺长。萧琴取了一红一黄,扎在牡丹花上,宫中太监取了红色,扎在树上,于是满园红丝。而尽快宫也挂满了衣服,五颜六色,像穿了一只蝴蝶。"

赏红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唐代的护花旗。据唐代小说记载,唐朝天宝年间,有一个叫崔宣威的书生,非常爱花。一年二月,他在赏花时遇到几个年轻女孩,告诉他她们害怕阴风,经常乞求风神阿姨的庇护。后来得罪了风神阿姨,失去了庇护。于是,我请崔宣威在每年的二月初一做一面竹制的锦旗,上面画着日月星辰,挂在花枝上,帮助他们躲避不可避免的灾难。崔氏遵法而行,于二月初一日将朱赞挂在花枝上。果然,风刮得很大,把树连根拔起,但是花园里的花却安然无恙。后来这种竹簪被称为护花簪,爱花人士竞相效仿,流行开来,流传甚广。

"今天天气很好,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享受。"《牡丹亭》中的这句歌词,表达了古人赏花的好心情。花节赏花更是别出心裁。

过去花朝节,民间和宫廷都有赏花的习俗。在唐代,这种习俗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和文人阶层。武则天是个花痴。在花节,她总是带领她的大臣和宫女在花园里赏花。除了自娱自乐,她还让宫女们采花,用米捣烂,蒸成花饼,送给大臣们。有些文人常在花节外出踏青宴饮,赏花赋诗,与花同乐。

在世俗生活富足的宋代,随着花卉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赏花进一步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花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诗人吴在《之梦》中简要描述了南宋都城临安花会赏花的盛况:"仲春十五是花节,是浙江和中国之间的习俗。认为春序在中,花开的时候最能欣赏。大家去了钱塘门外的玉湖、古柳林、杨府、云东的花园,钱湖门外的乐青、小虎的花园,家惠门外包了汪嘉杉宝生、张太尉的花园,欣赏奇花异木。最重要的是,嘉宝山的桃花烂泥,非常可爱。"

清代花会赏花还是很热闹的。阿清人潘荣弼在《景帝纪胜》中描述了当时在北京赏花的情景:"12日是花朝的生日。幽人韵,诗和谐。初春赏牡丹,但以天坛南北廊、永定门张远、房山僧院赏牡丹者为佳。除了姚黄和魏紫,还有各种红的,浅绿的,金边的,江南什么都没有。"

在花朝节,各地也有祭祀花神的习俗。民间的花神指的是花神或管理保护花卉的神。传说最早的花神是一个叫女娲的女子,因擅长养花而被奉为花神。后来人们认为自然界有很多花,一个花神太少,于是又出现了"十二花神"等待众多花神。因为南北的花不一样,所以"十二花神"不完全一样。

"十二花神"分别是:1月的梅花江采萍,2月的杏花杨玉环,3月的桃花葛小娥,4月的牡丹李娟,5月的石榴公孙,6月的荷花美人,7月的蜀葵李夫人,8月的桂花绿珠,9月的菊花梁红玉,10月的芙蓉花《丢西姆的故事》,11月的山茶花王昭君,12月的水仙甄宓。

有了花神,就要设庙祭祀。过去,到处都建有花庙。在花朝节,人们不仅去花庙烧香祭祀,还玩耍娱乐神灵,有的还举行盛大的花神庙会。比如北京西南的丰台花城就有两座花庙。西华寺大门高悬"纪念碑花寺"一个牌匾,前厅供奉花王和各种花神的牌位。每年花朝节,凤台十八个村的花农都来这里朝拜,祭祀花神,祈求花神保佑,使花木繁茂,花果满枝,年年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