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如果明朝不分兵采用合兵战术会赢吗?(萨尔浒之战胜利了明朝还有希望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3 23:13

说到明朝萨尔浒之战,应该有很多人不知道,但是如果知道的话,会发现这场战斗还是很有意思的,让人觉得很有意思,很有内容。当然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那我就告诉你,如果萨尔浒之战不是明朝分的,会赢吗?和这个问题一起揭秘吧!

如果明朝不分兵,最好的

结果就是努尔哈赤不了解明朝的现实,提前撤退。师徒俱疲的明军无力追击,仓促撤军。相对不好的结果是,明军还是损失严重。即使伤亡不会比历史上的萨尔胡之战更惨,交换比也肯定会很难看。

换句话说,是否分兵并不是明军在这场战役中失利的关键原因。

要想搞清楚这个事实,首先要搞清楚明军为什么要采取分兵合击的战术。这一点涉及到明军的装备和战术特点。

到了十七世纪,明军的装备和火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比例,战车在明军的野战部队中也越来越普及。但它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机动性。所以在骑兵数量有限,军队火器比例较高的情况下,分兵是最稳妥的选择。通过各路部队的相互应对,合并后压制并最终消灭拥有机械力量的努尔哈赤。这本身就是明军的正常打法。

即使我们回顾一下明朝万历年间几次大战役的作战风格,也会发现明军常用的是短半径合击战术,其中最典型的是万历年间朝鲜战争第二阶段的蔚山战役。明军通过三路合击实现了对蔚山城的包围。虽然由于高阳等人的盲目指挥而失败了,但战术上并没有错。明军还成功地通过分兵,钳制了杨应龙的博州战争和青海蒙古部落叛乱规模的松山战争,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知道了万历时期的这些战争实例,就知道分兵的决定只能是对当时明军作战经验的正常反应。

既然如此,明军战败的真正原因在哪里?最核心的一点是当时明朝的大臣们不承认,但是很残酷:在萨尔浒之战之前,明军的战斗力已经退化到打不赢的地步。

想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的明兵器装备问题。众所周知,此时明军火器非常流行,但火器要发挥最大作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首先是质量可靠,这篇文章这个时候放在明朝是严重不可靠的。明代火器的制作质量逐年下降。而且很多边防军已经很多年没换装备了。万历三十七年,也就是萨尔浒之战爆发前十年,据说明朝装备最好的京营大部分都毁了,战车的挡板都烂了。这是大明的军队!

比装备质量更可怕的是明军的训练水平。明军能够在万历三大远征中屡战屡胜,得益于明朝从到张的16年军事革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北方的明军每隔几年就会有大规模的军事演练,即使平日没有战事,协同演练也从不间断。对于当时的火器"高科技。就武器而言,更需要协同作战来保证战斗力。但是这么重要的大事,到了万历后期,基本上就不了了之了。

到什么程度?只要看看萨尔浒战争前明朝大臣的奏折就知道,明朝集结的九万萨尔浒军队中,有两万是没有经验的新兵。兵部博士米甚至质疑,明朝以前普遍用来对付游牧民族战士的火器、战车战术,已经废弃十年了。换句话说,这支集结了全国精锐的所谓明军,多是装备有限、作战经验严重缺乏的菜鸟部队。

即使在明朝萨尔浒惨败之后,襄阳退关河东儒的奏章也道出了一个道理:不是军队没有火器作战经验,甚至大部分军官都不熟悉火器战术的使用。钦差大臣周在奏章中怒吼"是为了训练吗?"因为就算是明朝精锐边防军的演练,也大多是排成队列,平日里看着还不错,但是真打起来就瞎了。

所以,萨尔浒战败的真正原因在于,参加萨尔浒之战的明军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的军备已经荒废了至少十年,作战经验和装备都严重低劣。这样的军队,别说像高阳这样的外行,是赢不了的。就算岳飞、孙武、韩信再世也赢不了。

这一事实反映了万历皇帝在位中后期:一场大礼之争持续多年,文官们不断拉帮结派,但此后再也没有过问严肃的国防军备。可怜的保家卫国的大明军队,平日被抛弃,战事爆发后被拖去背锅。赢?那是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