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菊花是怎么成为重阳节的象征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3 20:13

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古人经常举行赏菊活动,重阳节的习俗之一就是赏菊。那么重阳节和菊花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菊花的历史比重阳节还要长,菊花是从中国传入世界各地的。古人对菊花寄予了很多情感,与菊花有关的诗词数不胜数。直到唐代的

重阳节才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受关注的节日,菊花也随之流行起来,但流行的原因却有些出人意料。

10月17日,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的老人节。

自古以来,重阳节有三大习俗:爬山、赏菊、插山茱萸。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菊花开的时候会重阳节。"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菊花和重阳节绑定了呢?本期大锤历史,我们就来聊聊菊花与重阳节的千年渊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历史文献中,菊花的历史比重阳节要长得多。在中国,菊花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我们的祖先在很小的时候就对菊花的功能有了自己的理解。比如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在《离骚》和《九章》中多次提到菊花可以食用。

菊花的花期是菊花与重阳节结合的首要条件。九月的冷秋将至,所有的花都枯萎了。只有菊花在这个时候盛开,所以九月来得早"聚悦"被称为。换句话说,如果古人想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赏花,菊花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九月花凋谢下菊花的盛开,让古人衍生出更多关于菊花的想法。三国时曹魏皇帝曹丕给钟繇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菊花九月开。如果不包含甘昆的纯粹和谐与芬芳,又怎么会达到这样的境界?

这不是曹丕一个人的看法。其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菊花可以滋补、补气、治病、延年益寿。西晋文学家潘岳曾在《秋菊赋》中写道:"菊花(菊花)不仅能延年益寿,还能治病。"当时连曹丕都送了钟繇一束菊花,"去帮彭祖"。这意味着引用典故。传说中的彭祖寿800岁,是中国古代长寿的象征。

因为重阳节的形成时期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菊花的花期与重阳节重合,这就给了重阳节赏菊的好时机。

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修仙求寿的风气非常浓厚,菊花一直被视为养生长寿的有用道具。这种修仙求寿的风气,最终使这一时期的菊花大放异彩,受到文人的广泛追捧,构成了重阳节赏菊人的和谐。

曹魏时期的钟会在《菊花赋》中总结说:"菊花里有五个美人。黄花垂,准天界;纯黄色不混,底色也是土黄色;早栽晚爬,君子也不好意思;朝霜吐唾沫,强如直;在溪流中点燃尸体,诸神吃掉它。"

重阳节定型于魏晋南北朝,终于在唐代开始发展。到了唐代,由于世家大族的没落和神仙本身的不可得,魏晋南北朝的追仙风气逐渐退出了时尚。当然,菊花虽然不再是长生不老的道具,但是它对于延年益寿的说法和强调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在这种情况下,菊花并没有退出重阳节序列,反而发展得更大了。

这要感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陶渊明,他酷爱菊花,创作了"采菊东篱下"隐逸之风成就了唐代以后推崇陶渊明的文人,再以人推菊,等于提前帮了菊花几千年。正如北宋周敦颐所总结的那样:"陶金渊明独爱菊花...要叫菊花,花是隐士。"

正是从陶渊明开始,菊花在过去的长寿、高品质之外,被赋予了全新的审美意义,是隐士的象征。陶渊明作为文人自我实现的集大成者,标榜自己的隐逸风格,为后世文人所效仿。全唐诗有70多位诗人还在继续唱"陶菊"就是这种风气的体现。

到了唐代,对陶渊明和菊花的追捧,几乎到了唐代有人吟咏菊花的地步,陶渊明必然会缠上他们。这种对陶渊明的推崇,作为强大的推进剂,也体现在重阳节的民俗中。唐代诗人王波在《九天》中说:"九九重阳节,开门就有菊花。我不知道送酒,如果是陶佳。"就连诗人李白,在重阳节爬山也要唱"袁明归来""嘲笑菊花"。

这种文人风气甚至影响到了皇室。唐中宗·李习安曾写过《九天登高诗序》,其中曾有"圆明捧菊花"的语言。与此同时,菊花在重阳节中淡出了神仙道具的角色,在重阳节敬贤、追求精神解放的领域,菊花在唐代有了新的进展,与重阳节的结合更加紧密。

到了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活动越来越活跃。菊花正是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浪潮上,实现了与重阳节的第三次结合,即从传统的文人贵族赏菊活动,走向更广泛的市民阶层。

唐末,重阳赏菊有从上层向下层蔓延的趋势。到了宋代,这种流行扩大了。北宋《东京梦》记载,九月重阳、汴京赏菊有多种,包括"菊花",粉色"桃花菊花",此外还有"木香居""金钟菊"等等,那时候皇室和皇宫里的富家都想赏菊花,普通平民家庭也想买一两株来欣赏。

有学者认为,自宋代以来,唐代重阳节一度流行的插茱萸辟邪活动开始消退,而赏菊、玩菊之风仍在继续,甚至比以前更盛。这种重阳节内部习俗地位的变化,实际上代表了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态,促使宋代以后的人们更偏爱菊花及其代表"性格""生命延续"两个现实意义,分别是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展望。

说白了,宋朝人的生活比前朝人好一点,所以对菊花的追求更进一步。人们更喜欢前者,因为它有祝福和消灾两大功能。

也正是从魏晋宋开始经过数百年的交融,菊花终于成为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重阳节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