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姆莱为什么不是元帅(希姆莱为什么像亚洲人)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3 19:26

如果希特勒给希姆莱"元帅"或者"SS "元帅;如果是这样,希特勒和纳粹党估计1934年就崩溃了,甚至可能不会引起二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20世纪30年代德国国防军和纳粹党之间极其负责和矛盾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合作又轻蔑,既忠诚又叛逆。这个

矛盾的焦点在于德国国防军作为普鲁士军官团的历史传承,强调它是"德国唯一合法的武装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德国成立"魏玛共和国"是个怪胎,虽然表面上是西方式的政党制度,但实际上军人出身的兴登堡总统和军队超脱于政党的存在(因为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拥有真正的海军,当时什么都没有空陆军,所以"军队"成了德军的代名词),但它在德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这支军队只有10万人。因此,民选总理的权力是非常有限的,兴登堡和军队有足够的能力除掉自己不满意的政党或总理。

在1932年4月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兴登堡在第二轮中获得了53%的选票,而希特勒获得了36.8%的选票,说明纳粹党的领袖仍然输给了老元帅的威望,并且在这次选举中动员了40万冲锋队在柏林周围建立了警戒线,虽然冲锋队的领袖罗马向军队解释说这是"必要的预防措施"但纳粹试图在选举失败后实施它"政变"这种企图是显而易见的。兴登堡和军队随后稳定了局势,同时开始警惕冲锋队庞大的准军事力量。

为了制服希特勒的野心,兴登堡于8月6日在总统府会见了他的小胡子同学。老元帅拄着拐杖,严厉斥责希特勒的不服从。在官方公告中,有以下消息:"总统严肃地警告希特勒先生,他要以骑士精神作为反对党领导国家社会党(纳粹)的运动,记住他对祖国和德国人民的责任"。翻译过来,兴登堡警告希特勒,他可以通过普选上台,但如果想借助冲锋队搞军事政变,那绝对是死路一条。

所以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兴登堡和大力支持他的军队在小胡子面前就像神一样存在。纳粹不敢再用极端手段夺权,只好乖乖地举行选举。并在垄断资本、失业工人等阶层的支持下,最终在政党选举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那么理论上,希特勒会成为德国总理。兴登堡犹豫再三,在希特勒不断的顺从下,终于做了这个任命。时间是1933年1月30日。

希姆莱在1927年就已经是党卫队的下属了。副国家指挥官"党卫军也成了希特勒自己的警卫部队,忠诚度远高于冲锋队。到1933年初希特勒上台时,党卫队已经发展到52000多人。最重要的是希姆莱一直致力于党卫军独立于冲锋队的存在。所以希姆莱后来在党卫军内部设立了一个军衔,最高级别是"国家指挥官",其他的比如什么班长,突击队中队长,突击队营长,旗队长之类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不能叫"Rank "只是准军事组织自己封的,不具备合法性和官方认可。其次,希姆莱的军衔比5万多人的队伍高不了多少,相当于中将。因此,讨论党卫军的军衔必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解释。包括冲锋队、初级突击队、高级突击队、高级突击队的头衔,也都是自己造的,德国官方不承认。比如罗马的头衔是冲锋队参谋长,国家司令。

希特勒上台后,冲锋队的人数和实力迅速膨胀,到1934年初达到250万,实际控制者罗马更是野心勃勃,试图将冲锋队打造成为"第二军",这使兴登堡和军队大为光火。1934年2月28日,希特勒召集陆军和冲锋队负责人召开三方会议,一致同意陆军是德国唯一的武器持有者,而冲锋队负责年轻人和退伍军人入伍前的军事训练。然而,罗姆人和其他冲锋队成员并不满意这个结果,并大声疾呼"第二次革命",最终被"长刀之夜"大扫除。

因为此时兴登堡还活着,因为罗马还没有听希特勒的招呼,因为希特勒的地位还没有稳固,所以冲锋队被清洗是势在必行的。说实话,冲锋队虽然有几百万,但都是一群缺乏武器装备的乌合之众。事实上,他们可能不是国防军的对手。希特勒在下手之前也权衡了利弊,他杀死罗马人和冲锋队(军队只监督不干预)所依靠的力量就是希姆莱的党卫军。

从此,党卫军成为纳粹的主要政治武装力量,人数也迅速膨胀。尤其是1934年8月兴登堡死后,希特勒集总统和总理(改称国家元首)的权力于一身,希姆莱的权力自然也就越来越大。到1935年,党卫队已经发展到超过47万人。到1936年6月,希姆莱被提升为德国警察局长、盖世太保负责人和党卫军帝国长官。从当时党卫军的规模和级别来看,他的军衔和国防军的陆军上将(一级上将)差不多。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希特勒已经干掉了兴登堡,但在强大的普鲁士军官团面前,他在处理党卫军和国防军的关系时,仍然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平衡。当初他支持党卫队控制警察、情报和公安系统,但不敢轻易同意希姆莱组建武装党卫队野战部队。直到1938年左右,他才公开同意组建武装党卫队的三个战斗团。然而,在国防军高层的干预下,武装党卫队没有独立的征兵系统和供应系统。

二战初期,武装党卫队的野战部队仍然被分配到国防军的主要战略单位,他们必须接受国防军野战司令部的指挥。到1940年,武装党卫队的规模只有90,638人,还不到国防军的一支完整的军队。所以在这期间,希姆莱所谓的"国家指挥官"还是挺笼统的称呼,而且只是"相当"因为国防军从来不认为党卫队和武装党卫队是正规军,所以双方矛盾也很大。

分水岭应该在1942年。在希特勒的纵容和武装党卫队在战场上的狂热表现下,其野战部队的规模越来越大,到年底已经发展到50万人,加上国内"下属SS "希姆莱掌握了一百多万好战分子。为了在战场上与武装党卫队和国防军的军衔相匹配,不仅"SS排名",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党卫军少校,党卫军少将等等。,同时党卫军相当于将官的肩章,都是用和国防军一样的金线织成的。这个时候叫他们军衔还是挺靠谱的。

同时,希姆莱还加上了自己的"党卫队的国家领导人"标题,同时保留"国家党卫队总司令"、"党卫队全国副司令"平级,因为"国家党卫队总司令"类似于将军军衔,那么希姆莱的新军衔就真的相当于国防军的元帅军衔了。二战结束时,希姆莱可以当后备军总司令,并且"维斯瓦集团军群"总司令也解释了这个相应的标准。所以我们说希姆莱的军衔相当于元帅,从1942年到德国战败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

然而,它只是"等价"或者只是通信,但我还不能说什么"属于"毕竟,这是两种军衔制度(陆军和隶属于政党的武装部队)。毕竟,国防军直到战败才认为武装党卫队是正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