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是如何压榨东南亚的?(日本输掉太平洋战争的原因)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3 14:39

1942年,日本只用了5个月就获得了"南方作战"东南亚战役的胜利,几乎整个东南亚都已被日本人控制,并饱受战乱之苦。当地政府军战败投降后,日本对当地实行严格的军事管制制度,进行物资管制和经济掠夺。用高压手段强迫占领区人民缴纳大量税款,为日本法

西斯隆隆战车加注燃料。当地原有的资源也被日本以极低的价格强行夺走,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具体情况如何?还是等等慢慢学吧。

日本残酷的戒严令制度

日本人的贪婪和残忍在侵略中国东北三省的时候就已经显露无遗。他们通过扶植傀儡政权,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资源掠夺的法规。其中,对人民伤害最大的是"谷物配送"制度,日本人通过这个制度在东北掠夺了大量的粮食。据资料显示:

"运粮系统在日语里是‘卖’的意思,在中国是‘送粮’的意思。粮食运粮方式是伪满洲国政府先召集伪满总督和各省副部长开会,确定当年的“搜粮”政策和各省的“搜粮”数量。然后由各省发放到各自的市县和旗,依次到街道和乡村,最后到农民手中,秋后强制农民按规定数额缴纳。价格方面,以1940年为例,每100公斤才1元。为了最大限度地掠夺粮食,伪满洲国统治政权的各级官员,以及“谢赫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一起出动。1940年粮食总产量620万吨,1941年680万吨,1942年720万吨,1943年780万吨,1944年820万吨,1945年900万吨。到1945年,农民要交总产量的51%,也就是说一年农民交了“交运粮”后,粮食所剩无几。许多农民没有食物和种子。在实行配给制的城市,中国人每个月只给十斤豆饼或高粱米,半夜还得排队。“伪满洲国”时期,只有日本人能吃大米,中国人是吃大米和白面的“经济罪犯”。"

通过这样的掠夺手段,日本得以保证太平洋战争前后日军和日本的粮食支援。东北是中国的粮仓,盛产各种农作物。然而在这样的日本高压政策下,东北的经济也日益萧条,人民深陷泥沼。随着太平洋战争的扩大,日本占领了东南亚,并对这些地方采取了不人道的军事管理政策。

战前日本制定了对东南亚的经营方针,其中整体宏观战略是出了名的"大东亚共荣圈"。在战争经济的基本战略中,详细规定了被占土地资源的开发计划,即:

"确保东亚共荣区的国防资源和物资,使中国实施战争的能力迅速扩大和发展,同时设法切断敌人的战略物资供应,遏制其扩大战争的能力。

国防资源和国防物资要快速开发和获取。特别是石油,来打开我们国防生产的致命困难;与此同时,占领地的资源,特别是煤炭和铁矿石,正在被快速开发和利用,以保持和增强我们发动战争的能力,使其能够挫败美国在国防计划实施后发动的攻势,以及与此密不可分的来自北方的攻势。"

官方在这一方略的指导下,日本伪政权和派驻各地的军官开始对当地民众进行无情的压迫。日本民族有很强的优越感,即使在它支持的傀儡政权中,日本人也会有很大的权力和影响力。比如泰国缅甸政府在战前向日本投降,与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日本驻泰国大使平上正治成为日本在泰国的代理人,超过了泰国部长。所以日本的戒严政策大多是由自己的高级将领来执行的。在香港,日本新任港督Yasuke Ikuya在那里实行军票制度,用没有政府信用担保的军票换取居民手中的钞票,沉重打击了香港的经济。

根据日本事先的统计,东南亚被占领的地区包含了大约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大约1.2亿的人口。战前,日本军部和企划院把这里的戒严计划定为:

"1.行使军事管制时,充分利用残存的统治机构、组织和民族习俗。

2.占领军应当在不妨碍作战的范围内,采取措施促进重要国防资源的获取和开发。在沦陷区开发或获得的重要国防资源,应纳入中央物资动员计划。至于作战部队地方补给所需物资,原则上按照上述分配方案,分配给地方使用。

3.陆海军应尽力为运往日本的货物提供协助,并充分利用其征用的船只。

4.铁路、船舶、港口、导航空、通信和邮政服务应由占领军管理。

5.占领军控制贸易和交换,特别是为了防止石油、橡胶、锡钨、奎宁和其他特殊和重要的资源流入敌国。

六、原则上尽量使用原本币,必要时可使用标有外币的军票。

七、为了获取国防资源,补充当地占领军的补给,必然会给当地民众的生活带来沉重的压力,有必要让他们忍受。宣传工作的要求不得违背上述宗旨。"

在这个计划中,日本法西斯的残忍和无情表露无疑,毫无掩饰。直接陈述其政策会给当地民众带来沉重的压力,而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民众积极忍受是极其恶毒的。东南亚出产的石油、橡胶、锡钨、奎宁都被日本人收走了,严禁随意流通。而原本的生活资料也被迫进入"国防资源"名义下被日军公然掠夺。计划中还提到了军票的问题,可见当时军票的使用非常广泛。需要说明的是,东南亚在此之前一直是美英的殖民地。日本不可能让美元和英镑继续在东南亚流行,所以军票的推广应该是普遍情况。众所周知,货币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在完全没有公信力的通用等价物面前,其实和废纸没什么区别。当时东南亚人民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日本占领东南亚后为什么要实行如此严格的戒严制度?

首先,日本没有明确的最终计划,也不清楚这场战争的走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正式开始了与英美的战争。这样的大国战争通常以一方完全压制另一方而告终。战争的铁蹄永远不会停止,直到一方真正倒下。所以日本什么时候会打败美国,日本自己也没有明确的日期。珍珠港事件爆发前,日本总参谋部已经提交了终战的前提和条件。1941年11月,日本在《关于促进结束对美、英、荷、蒋介石战争的草案》中提到:

"方形针

一是迅速摧毁美、英、荷在远东的根据地,确立帝国自卫的地位,同时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促使蒋政权早日屈服,配合德意先使英国屈服,再迫使美国丧失继续作战的意志。

第二,尽量防止战争对手的扩大,努力争取第三国的好感。

想要接收

第一,帝国要进行闪电战,摧毁美、英、荷在东亚和西南太平洋的根据地,建立战略优势,同时确保重要资源地区和主要交通线,造成长期自给自足的局面,并试图用一切手段引诱美国海军主力,适时歼灭。"

从计划来看,结束战争的目标非常模糊。不少"在赢得所有的胜利之前,永远不要退却。意,但如果要瓦解当时工业支撑最强的美军的战斗意志,就很难谈了。而且在珍珠港事件中,日本的航空兵空部队并没有真正摧毁美国的航母编队。当时日本联合舰队也不是没有对手。因此,为了支持这场持久战,我们必须从占领区人民身上榨取财富和资源。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经济预算一直非常紧张。为了支持邪恶的战争,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降低。"堤内堤外损失赔偿"应该是当时日本当局的首要考虑,用东南亚的财富补贴当时的国内经济。

第二,日本的极端民族性。日本法西斯之所以能和德国法西斯走到一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都是极端民族主义者或者种族主义者。希特勒主张"雅利安优越优生学",而日本人主张的是"大和民族优越论"。在日本,除了少数夏伊人,几乎都是大和民族。长期封闭的生活状态,让整个日本人都沉迷其中。尤其是元朝忽必烈远征日本失败,舰队被风暴摧毁后,日本全国上下都坚信"一个被神保佑的国家"。再加上神道教的思想火上浇油,日本人的优越感由此而来,并演变成绝对的极端民族主义,把其他民族当成劣等民族。所以东南亚采取的压榨措施也是基于这个思路。另一方面,日本吞并东南亚后,不仅要支持自己的战争进程,还要利用这一资源与德国讨价还价,换取自己短缺的工业品和先进武器。根据大东亚补给战:

"德国要求提供21.5万吨橡胶、锡等南洋特产,中国则要求德国提供坦克、船只等装备。最后德国决定提供1万吨特殊钢,但都没有落实。中国计划供应84000吨椰子油,这是德国最紧缺的食用植物油,并于1942年9月在大连装运了6500吨豆油,在马尼拉装运了12000吨椰子油。德国货船原本用于这种运输,但从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中期,盟军控制了大西洋,计划难以实施。大宗物资和重型武器的交换因运输问题而被放弃,只有少量物资由潜艇运输。"

这说明日本对东南亚的压迫也是希望利用东南亚的农业资源与德国进行战略交易。但是轴心国本来就是一个利益联盟,没有一致的理念和信仰。各种环境下勾心斗角的情况也不少,所以日本的高压政策重创了东南亚人民,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日本在东南亚的高压政策对后代的影响

日本在东南亚统治了三年多,给整个东南亚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然而,事物总是有两面性。日本的高压政策不得人心,自然得不到民众的支持。随着盟军逐渐站稳脚跟,反击开始了。在最初的中途岛战争中,日本的航母舰队损失惨重,航空兵空实力遭受毁灭性打击。逐渐开始转入太平洋岛屿作战的过程,期间东南亚的物资也遭到了盟军潜艇的攻击。日本无法将物资运回日本,盟军潜艇就像深海中的幽灵,不断摧毁日本货船。据日本历史学家在战后反省中提到:

"反潜战的失败是大东亚战争失败的最大原因。毫不夸张地说,美国海军把击沉中国运输船作为最大的任务,而中国海军则专注于与敌方舰队的海战。1943年11月15日,海军正式成立,川口次郎将军任司令,但为时已晚。在英国,丘吉尔首相站在第一线。为了对付德国潜艇,全国上下一盘棋,推动电子设备的发展,最后成功了。到1943年夏天,德国潜艇无法再在大西洋活动,英美运输船重获航行自由,英国重新站了起来。"

正是在这个反攻过程中,日本的物资运输线被彻底切断。东南亚军事管制的高压政策已经逐渐无用武之地。随着盟军的深入,东南亚等地的民众起义和英军反攻也在不断进行。最后,日本在受到美国战略核打击后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南亚也摆脱了日本的魔爪。

综上所述,日本在战争前期对新占领的东南亚等地实行了严格的戒严制度。不仅掠夺了当地的资源和财富,还扰乱了当地的金融体系。用不值钱的日军票当本币压榨当地人。这都是因为日本对战争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自身的极端民族主义观念。最终日本人在盟军的进攻下一步步撤退,在一片残垣断壁上喝下了这杯自酿的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