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禅不肯为诸葛亮立庙?(诸葛亮死后刘禅不让立庙)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2 12:26

现在怀念先人,纪念古人,很多人会选择去一些专门为他们修建的寺庙,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个习惯也是自古就有。然而,三国时期,诸葛亮死后,刘禅拒绝为他建庙。发生了什么事?有人认为是因为刘禅对诸葛亮恨之入骨,不允许任何人拜他,但如果我们知道当时立庙意

味着什么,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那么,当时是什么情况呢?

所谓"如果你不能对庶人礼貌,你就不能被医生惩罚",出自《礼记》。这句话之前还有几个句子。如果完整的看,意思可能更容易理解。

所以君子谨慎,不为他人所掩。君抚文体,大夫下。博士抚文体,秀才下。仪式不亚于庶人,而惩罚不超过医生。罪犯不站在你这边。—《礼记·曲礼》

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段话强调的主要是政治秩序。君主、医生、学者和庶人不在这个序列中,而是在这个序列的底部,他们没有被提及。当时的礼和刑的含义和我们今天说的很不一样。今天,我们可能把礼理解为一种普遍的礼仪,把礼理解为礼貌,把刑理解为惩罚。其实在春秋时期,并不是这个意思。

春秋时期的礼首先是一种制度性的规定。婚丧嫁娶有一定的制度礼仪规定,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而不是礼仪。比如祭祀,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仪式制度。至于祭祀制度,有七个皇帝庙,五个王子庙和三个医生庙,这是庶人没有的。也就是说,天子可以为他的七代祖宗立庙,诸侯可以为他的五代祖宗立庙,大夫可以为他的三代祖宗立庙,而庶人没有。

比如三国时期蜀汉的宰相诸葛亮,他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就得益于蜀汉的政府。因此,当他去世时,钟书的人们非常想念他,希望已故的统治者刘禅能在成都为他建立一座寺庙,以便人们进行祭祀。但是刘禅不同意。

很多人说,这是因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独揽大权,而刘禅独揽大权。政治来自葛家,牺牲来自我"形势非常不满,对诸葛亮怀恨在心,所以不准人们为诸葛亮建庙,不准人们祭奠他。说这话的人只是不明白,在首都建庙是违反当时礼仪的。为什么?因为首都有皇帝的祠堂,也就是天子的七庙,别人不能在首都设庙享受祭祀。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在天子的都城为你的祖先建一座庙呢?比如曹操临死前,汉献帝特意在首都给他修了一座祖庙。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已经掌握了曹魏政权的内外军政大权,并封晋公。当时的曹魏皇帝齐王坊,特意在首都洛阳给司马懿祖上修了一座庙。曹操和司马懿这样做,其实是完全无视皇帝的存在,所以他们知道自己是在违反礼仪,但是他们想要的效果是让大家知道他们准备通过违反礼仪来取代现在的皇帝。

刘备死后,李严在刘备遗诏和诸葛亮在刘禅的协助下,试图讨好诸葛亮,被诸葛亮拒绝。所以在刘禅看来,虽然老百姓都要求为诸葛亮建庙,但他的执着反对恰恰是他对诸葛亮的热爱。因为,只要建都建庙,诸葛亮以前的努力就要献身,然后成为篡位者。君子爱财,所以爱诸葛亮,永远忠于汉朝的公众形象。

再比如,在古代,郊祀天地一直是只有皇帝才能做到的礼仪,其他人都做不到。三国时期,刘表在荆州郊区秘密拜天地,被很多人视为刘表不忠的证据。还有官员、礼仪侍从、侍从,甚至出行的工具,也就是当时诸侯使用的车马,也是按照等级严格规定的。柳岩对四川有一颗不忠的心,所以私下里造了很多皇帝的座驾,就是为了将来当皇帝做准备

换句话说,礼制是当时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今天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礼仪。当时的社会还是一个非常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每个等级制度都有相应的礼仪和法律规定。在这个礼制秩序的基础上,就有了儒家理想的政治秩序,君臣父子。

当时的惩罚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惩罚的意思。春秋时代没有今天的惩罚,当时所谓的惩罚主要是指体罚。比如西汉文帝以前,所谓五刑就是墨、肥、肥、宫、君,都是对人的健康有害的。直到隋唐以后,五刑才变成枷、杖、徒、流、死。

比如商鞅变法期间,太子犯法,商鞅认为应该坚持执法,于是把太子的主子公子钱绞死,把公鞭笞。此外,孙膑受到了处罚。汉文帝时期,对刑罚进行了改革,但仍保留了一些肉刑。汉武帝时期,司马迁被囚禁。所以《礼记·曲礼》说"罪犯不在你这边"也就是说,受过体罚的人不应该在君主身边。这不是歧视,而是在当时的观念看来,受到这种惩罚的人是别有用心的,他们是在君主身边,不利于君主的修养。

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仪式不能少于庶人"意思是每个社会阶层都要适用相应的礼仪制度,而庶人在这个制度之外,庶人没有相应的礼仪制度就不应该适用这一套。还有"对一个医生来说,惩罚是不够的。大夫和诸侯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应该给予相应的尊重,不应该适用体罚。

当然,这套关于礼仪和惩罚的规定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主义的兴起,这种秩序在战国时期实际上已经崩溃了。

比如前面提到的商鞅变法,就是要实行"王子犯法,老百姓同样有罪"的概念,这与医生的处罚完全不符。随着士绅制度的崩溃,庶人逐渐崩溃。但这个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前后近千年,到隋唐时期也差不多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