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德军战损小于苏军为何还会失败(库尔斯克会战德军为什么会失败)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2 01:13

说起库尔斯克战役,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对抗,也是二战苏德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在这场战斗中,苏联红军"打断了德军的脊梁"(斯大林主义者),以至于纳粹德国不可挽回地失去了战略主动权,从而转向全线防御。

但在德军整体兵力和武器略少于苏军的情况下,却取得了较好的战绩:歼灭苏军79.5万人,摧毁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6129门,火炮3000门,战斗机1600架;只有50万人伤亡,损失了1500辆坦克、5200门火炮和1000架战斗机。

因此,许多战争历史学家甚至一些俄罗斯学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损失远远超过德军的苏军赢得了库尔斯克会战?德国人真的输掉了这场战斗吗?

1、唯伤亡论不可取。

首先要明白,评价一场战役谁胜谁负的标准,从来就不仅仅是伤亡的大小。

古往今来,利用了战役战术却最终达不到整体战略的战争例子太多了,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日德兰海战,德军无论是人员还是舰船吨位,都取得了杀伤与自损之比2:1的优势数据,但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之后一直到一战结束,德国海军就像一只困在笼子里的野兽,再也没有主动出击过,这是一次彻底的战略失败。正因如此,几乎所有的战史评论都一致认为,日德兰海战的最终赢家是英国人。

我们再来看看库尔斯克战役。德军不仅没有实现攻克库尔斯克、围歼苏军中央军和沃罗涅日军两大战略目标,还丢失了奥廖尔、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三座重要城市。

尤其是苏联第四大城市哈尔科夫,不仅是德军后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关键的补给基地和前进中转站。失去它对德军是巨大的士气打击。

另一方面,苏军不仅坚决抵抗德军的进攻,而且在挫败德军两次进攻后发起反击,一举铲平库尔斯克突出部,消灭了整个第聂伯河东岸。

这不仅使苏军完全达到了战前制定的战略方针,也为日后的全面反攻获得了绝佳的出发点和战术支撑点。

苏联虽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也收获了巨大的利益——经过此役,红军得以在整个苏德战场发动一系列攻势,德军也无法再对苏联构成致命威胁。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完全落到了苏联手里,这自然是不惜代价也要取得的。

2、战术优势难掩整体被动。

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无疑表现出了很高的战术素养和战斗能力,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们在1943年整个战线上不可逆转的整体被动。

前两年战争的进程是基于"德军夏季进攻→秋季进攻受挫→苏军冬季反攻→春季反攻受阻,德军重新取得优势"这一套道路将被执行。

就在库尔斯克会战前,苏军在与斯大林格勒会战获胜后,并没有发动大规模反击。结果在哈尔科夫被曼斯坦因元帅重创,52个师损失超过50%兵力,说明德军还是强敌一方,苏军远不能以局部胜利击败对手。

但在1943年夏天,之前的循环套路不再上演,因为苏军在夏天能够扛住德军装甲部队的强攻,这在苏德战场上是前所未有的。

可见所谓"夏季优势"它已经不存在了。

其实在库尔斯克之战之前,对于德军来说,危机的迹象就已经出现了,只是曼施泰因在哈尔科夫城下的胜利暂时掩盖了这一点。

正是这场胜利,让德军不仅忽视了对手日益增长的实力,还严重误判了战争的未来走向。

鉴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战局,德军对下一步的行动有许多更合理的选择:一是就地防御,加强占领区的巩固,凭借以往的机动防御经验,拖延和歼灭苏军;二是苏军立足未稳先攻,力求在某一方向有所突破,使苏军不得不投入预备队稳定防线,消耗预备队力量;第三,选择整个战线上敌人的薄弱环节进行纵深突击,多点开花,积小胜为大胜,使苏联没有时间休息和补充。

上述战术有助于德军始终保持主动,在适当的时机恢复全方位进攻态势,掌握战略优势。古德里安、莫德尔和其他将军一再建议希特勒实施它。

然而,1943年4月,希特勒采纳了陆军参谋长蔡茨勒将军为库尔斯克的苏军突出部制定的作战计划,即"堡垒"计划,采用了苏联的设防区"玩硬的"这次攻击,不得不说是一个错误。

因为德军仍然认为对手的实力不足以抵挡德军装甲部队的沉重打击,结果他们宝贵的战略机动力量,包括7个装甲师,撞上了苏联精心布置的防御体系,损失巨大。

既然你选择了"玩硬的"德国人不是没有机会。

战术天才曼斯坦因元帅建议耐心等待苏军先攻,让他们脱离坚固的防御工事,在野战中与德军作战,强大的德军坦克和摩托化部队才能大显身手。

但是希特勒拒绝了。他认为让苏联先进攻太冒险了。

但既然要先动手,士兵肯定很贵,但小胡子却一再推迟进攻,以尽可能给前线部队补充新的装甲车。

显然,希特勒忽略了红军的实力增长更快,已经不是1941年德军面对的敌人。因此,库尔斯克的德国人是"战前损失"。

即使他们表现得更好,即使他们的战斗力让苏联人吃了苦头,他们仍然无法赢得最后的胜利。

3.苏联军队:从胜利到胜利

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虽然在战术上表现出色,但未能阻止苏军攻城。相反,他们的战略储备受到重创,古德里安将军在斯大林格勒和北非战败后,历经千辛万苦才恢复过来的装甲部队被严重削弱,导致德军无法发动重大战略进攻。

之后无论是阿登森林还是巴拉顿湖,都只是德军拖延战败到来的战术反击。

库尔斯克战役结束时,德国高级将领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曼施泰因元帅后来回忆道:

"当战斗停止后,东线战场的主动权终于转移到了俄国人手里。"

此后,由于苏军始终处于进攻地位,可以控制大部分战斗场地,战争损坏的武器装备可以得到有效恢复和修复,其实际损失比战斗损失小得多。

但由于需要不断撤退,德军无法及时维修保养装备,即使是小故障或轻微损坏的重型装备也只能丢弃或自毁,以至于每战必伤筋骨,难以恢复。

经过库尔斯克战争鲜血的洗礼,苏联红军各级指挥员也在战争中迅速成长起来,各军之间的战略协调和预备队的使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决定性方向集中大量兵力和武器方面取得了新的经验。

战术上,提高了步、坦克的协同水平,新组建的坦克集团军经过实战锻炼,证明大规模使用坦克装甲部队进行重点突破作战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苏联空陆军也迅速成长为一支令人生畏的战斗力量,称霸苏德战场的日子。

因此,毫不夸张地说,这场战争是苏德战争乃至整个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历史已经给出了评价,苏联在库尔斯克的巨大牺牲是值得的:不仅消耗了德军极其宝贵的战争资源,也圆满完成了战前苏联的整体战略规划。

虽然德军的损失远比苏军少,但他们已经看到,他们不可能战胜苏军。

冷战时期,出于意识形态对抗的需要,西方国家一方面不断丑化苏联,贬低其二战功绩,另一方面又不断宣传同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的巨大作用。

苏联是赫鲁晓夫上台后推动的"去斯大林化"戈尔巴乔夫的影响"新思维"对改革火上浇油,对斯大林时期苏联红军的历史贡献鲜有正确评价。

导致今天的很多人,包括一些历史学家,无法客观公正地看待库尔斯克会战中双方的战损比,片面地认为损失更大的苏军实际上打了败仗。

试想一下,就连盟军放弃武器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也被广泛宣传为战争奇迹,还被拍成电影全球上映。真正让德军失去战略主动权的库尔斯克之战是如何成为苏联的败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