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样才能考上状元?为了考上状元要经过多少次考试?(古代没本事的人怎么考上状元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1 22:00

最近高考成绩出来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可以说是牵挂着很多家庭的心。高考已经说几家欢喜几家愁了。每年高考都是独木桥。其实高考是改变很多普通学生命运的时候。现在的高考制度其实相当于中国古代的状元,中国古代的状元其实是一个万人过独木桥的状态。那么古

人怎样才能考上状元呢?古人要经过多少次考试才能中头奖?让我们来看看细节吧!

在古代历史上,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达官贵人几乎都认同"书中有颜如玉,书中有金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如果你善于学习,你就会成为一名官员。一旦你当上了状元,你就可以做官,祭祖。其中,考中头奖是大多数人最大的人生目标。

据考证,从武德五年(622)第一位进士孙,到光绪三十年(1904)最后一位进士,这1283年间,共诞生了592位进士(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拔的进士和各代武学进士,中国历史上能考的进士总数为777人。

那么,在古代,一个状元要通过多少考试呢?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隋朝灭亡后,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定期举行的是定期司,称为皇帝临时举行的制度司。

正规课程的考生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学生,一个是农村进贡。生于京师及州县书院,送至尚书省的臣民,称为学生。不是由校堂,而是先经州县考试,再送到尚书省,考生称为相公。从农村进贡进京的考生统称举人。州县考称为解考,尚书省考一般称为省考,或者不考。

常规科目考试科目有秀才、明静、进士、君子、法明、子明、明suan等50余种。其中,法明、舒鸣、子明等科目不被重视。秀才等科目不经常举行,秀才科目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逐渐取消。因此,明静和进士成了唐代的主要科目。

武则天元年二月,女王陛下突发奇想,亲自"求贡品洛城堂"这是中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所以只能算是半庭考试。也就是说,在唐朝,一个状元通过四门半的考试就够了。

宋初的科举也是两级考试制度。第一关是各州举行的解考,第一关是礼部举行的省考。开宝六年,宋太祖开始实行殿试,并将殿试制度化、常态化。从此,殿试成为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确立了国考、省考、殿试三级科举制度。一个顶尖的学者要通过五门考试。

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分为地方省考、京师通考和宫考。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左右榜。右榜是蒙古族考的;乡镇联考只有两次考试,要求比较简单。左榜是汉族和南方人考的,省考有三门,比较严格。

元朝考试将分三次进行,每三天一次。三地考的项目是四书、五言八韵诗、五经和政策题,与乡考相同。考完之后,就是宫考了。所以元代状元最多只考了七科。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四级。最低一级称为大学考试,由政府、州和县的长官监考。有第一轮考试,有第二轮考试。考过之后是秀才,然后是省考。通过考试的人成为举人。更高一级是考试,由礼部主持,由龚氏通过。如果你能通过这次考试,你就有资格参加最高级别的考试,即宫廷考试。宫廷考试,也叫石婷,由皇帝亲自主持。其中省考和普考都是三考。

所以在明清时期,一个状元大概要通过九科考试。

看了中国古代的考试,不得不感叹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一个学生初中开始至少要考三门,中考要考九门。即使改革后,他也至少要考四门,加起来不下十六门,这还不算平时的考试和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