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军队为什么打不过南亚和日本?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1 09:26

我们知道,元朝是蒙古人统治的时期,后世对这个时代的记载很少,这就造成了现代人对元朝了解和认知的缺失。虽然大部分都不见了,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曾经被外国人统治的时期。元朝的蒙古军队非常强大,元朝的疆域是历代最高的。然而,当面对南

亚和日本时,他们却无能为力。他们究竟为什么不能打败南亚和日本?

说到古代最强的军队,蒙古军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13世纪,蒙古军队横扫天下,几乎所向披靡。为什么用"差不多"?是因为蒙古军队并不是真的无敌。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蒙古军队已经一路溃败。

1.元朝建立前后,忽必烈发动了多次对外战争。但令人意外的是,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外战大败。

①1274年和1281年,蒙古军队征服日本。传统上,船只被摧毁,军队在海上的风暴中葬身鱼腹。事实上,在蒙军与日军的战斗中,它并没有占据优势,甚至还吃了亏。

(2)1257年、1284年、1287年三次远征越南均以失败告终。其中第二次、第三次损失惨重,逃回国内的人不多。

(3)1293年,蒙古军队远征爪哇,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结果还是不出所料的惨败。1294年,忽必烈死的时候,也许也是抑郁。应该说他的野心没有得到回报。

可以说,蒙古军队在南宋、中亚、西亚、欧洲所向披靡,但在南亚、日本却屡战屡败。那么,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说这是因为南亚国家太火了,蒙古军队"热度无与伦比","盛夏时节,森林流动,军队生病,死伤惨重",或者"部队里很多士兵因为疫情无法进入"。

其实不一定。在蒙古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有两件事,对胜败至关重要。只有四个字,即:铁骑和后勤。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后勤不仅包括粮草,还包括攻城器械之类的。

2.那么,为什么忽必烈输掉了所有的对外战争?或许,可以说成功也是字,失败也是字。原因很简单。这四个字在中亚和西亚完全可以用,在南亚和日本(渡海)无效。

蒙古战士闻名于世。进攻中亚西亚的时候打得很顺利,但是打到南宋的时候,为什么总是被挡住?灭南宋用了差不多半个世纪。这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中国地形复杂,有很多坚固的城池,很多地方不适合骑兵,所以蒙古军队无法快速推进。

忽必烈征服日本的时候其实也遇到过这个问题。渡海,不可能带太多的马,日军以步兵为主。所以大家都看到了,蒙古军队和日本人肉搏的时候,甚至吃了大亏。在进攻南亚一些国家时,热带雨林更不适合骑兵作战。

蒙古步战或者攻城战怎么样?其实也不怎么样。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渔镇保卫战。蒙古人损失了一个大汗(蒙哥),用了半个世纪。直到南宋灭亡,钓鱼城才投降。此外,襄樊等地的防御。,都说明蒙古人的攻城战和徒步战很一般。没有骑兵,蒙古军队可能什么都不是。

骑兵的缺乏对蒙古军队来说不是最致命的,但最致命的可能是后勤。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蒙古人的后勤很简单,不会拖累国力,主要表现为:"只是羊和马随他们去,不用运薪",还有"因为粮食是给敌人的,战争是靠战争支撑的"。但是日本和南亚被征服的时候,物流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3.事实上,忽必烈三次远征越南的失败都是因为后勤问题。越南人决心清场,蒙古军队缺乏食物,导致溃败。其实和南宋不同的是,越南和爪哇本来就是一穷二白"以战养战"军队的补给也很难通过抢夺来实现。征服日本的失败,也可以看作是后勤的失败。

第二次远征安南时,吏部尚书刘璇奏称忽必烈,主要说了三点,即足趾无粮、运粮成本太高(这是古人很少远征的原因)、赋税重、民不聊生。八卦一下,忽必烈的伟大才华真的很难评价。从人民的角度来看,这是可怕的。这是应该表扬的吗"Hero "?

脚趾上没有食物,水陆难通,又没有马、马、牛、畜可以运载,必然要登陆。一人担五斗米,来回自吃,官分半工;如果有10万块石头,40万人,也只能维持1月和2月。仓库有人带,船只有望武装,一般有50万到60万人。广西、湖南派遣频率频繁,人员分散,家家户户奉命服务,无法做到。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时代变了,南亚和日本的情况和以前蒙古军队征服的对手完全不一样了。忽必烈为什么不调整军事部署,做好准备?坦白说,不清楚。可能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也可能是真的不太懂军事(忽必烈的军事能力应该不高)。

总之,忽必烈和一帮谋士,不顾变化了的形势,忽视了蒙古军队这个词的优点,在某些时候其实是个缺点,所以自然会失败。就算忽必烈准备第三次征服日本,第四次征服越南,估计还是会以旧思维失败。当然,还好忽必烈去世了,再也没有打过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