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很多人殉国为何清朝却没人?(为什么明朝殉国的人那么多)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1 05:00

可以说明朝灭亡的场面还是很惨烈的。崇祯皇帝自杀是为了殉国,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官员自杀,不仅是自己,还有家人。据史书记载,明朝灭亡时,成千上万的人殉难。当然也有很多人不是自杀,而是向清朝低头,但死的人还是少数。但是后来清朝灭亡的时候,没有人想死

,甚至很多人连同情都没有,反而非常期待清朝灭亡。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让边肖给你介绍一下。

1.为什么明朝死了那么多人?

说到明末历史,吴三桂等投降派的软弱叛变,尤其令人痛心和气恼。并且通过各种影视作品的演绎,这种情感得到了强化。但值得强调的是,除了这些人渣,还有一大批人为国捐躯,以示忠诚和诚意。

1644年,崇祯皇帝自杀。消息一出,宫中一片混乱。得知消息后,很多人步先帝后尘,纷纷自杀。人数从几千到上万不等。根据史书中的详细记载,大约有15、16名政府高官自杀,有的甚至为了明确目标,举家自杀。

其中最著名的是家庭部高级部长尼·鲁园。听到先帝自杀的消息后,他放声大哭:"就是因为我没有尽到责任,国家才走到今天这一步。"于是他穿好衣服,朝北跪下,向南感谢他的母亲。命令仆人去买酒,和他的朋友告别。然后毅然而平静的死去。他的遗言是:"为国捐躯是我的职责。我应该承受这种痛苦"。最后,倪鲁园一家十三口全部殉难。

2.为什么清朝没有人死?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朝灭亡的时候,清朝的宗室没有崇祯皇帝死的勇气,其他皇子、文武大臣,几乎没有人死。反而有人拦住了想找死的官员。而且有意思的是,清朝灭亡后,怀念大明,回忆崇祯皇帝的人也不少。清朝很多贵族和官员都为崇祯皇帝背上碑文,集体哀悼。到了民国,沈写道"崇祯皇帝自杀的地方。米思宗殉难之地",特别会"上吊自杀"更改为"殉难"来表达你的想法。

那么为什么明朝灭亡时有大量大臣自杀,而清朝灭亡时却很少有人自杀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说白了就是没有民族认同感。清朝自诞生以来,就有很深的民族异化倾向。按照钱穆先生的说法,清朝的政治制度是满汉分治的部落政权,汉族在这种制度下受到压制。例如,在乾隆年间,军事部门的工头禁止汉族人服役。张在雍正年间担任工头,但在乾隆年间没有机会任职。直到满清人才危机,甘龙才下令解禁,让刘统勋当工头。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汉族的李鸿章虽然为清朝努力,却没有进入军部。正是这种与汉族士大夫相对封闭的政权组织模式,导致士大夫对清政府的高度不认同。

比如著名学者傅增湘、沈,他们都是清朝人,但他们的内心并没有对清朝灭亡产生波澜,因为他们对清朝没有认同感,但对明朝有强烈的认同感。在抗日战争时期,崇祯更被知识分子重视,以此呼吁民众要有骨气,不要做亡国奴。从这个角度来说,民族认同真的很重要。

3.清朝和明朝的区别

明朝在中国延续了200多年,也曾经是鼎盛时期。然而,最终,它并没有摆脱物极必反的法则。随着明末诸王势力越来越弱,宦官等汉奸势力不断壮大,明朝最终败在李自成的农民军面前,以崇祯皇帝的绞刑而告终。明朝灭亡后,百姓无不哀叹,更有甚者,因不愿向清朝投降而自杀。相比之下,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后,人们只是拍手称好,却几乎没有人为之而死。原因是明朝是汉族政权,在中原有着巨大的基础。而且明朝统治时期,大部分时间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所以对国家的认同度很高,这是清朝所没有的。

纵观历史,一个王朝灭亡,总会有一大批先烈。比如南宋灭亡的时候,大臣卢秀福第一个带着年轻的皇帝投海自尽,剩下的忠臣和几十万人也跟着投海自尽。即使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也依然有大批文人为之献身。明代更是如此。据史书记载,许多朝廷官员自杀和因已婚生子而殉难,共计数万人。

那么,清朝灭亡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确实有为清朝而死的人,但是和以前的朝代相比,那就不值一提了。

原因如下:第一,清朝是满清政权,本身在中原没有很深的根基;其次,清朝统治时期,满人受到优待,汉人却始终被排斥在外。即使是李鸿章这样的大英雄,直到去世也没能进入军部。古代的士大夫都是刚正不阿,满人的这种态度自然让他们心寒,没有认同感。

之后清朝很大一部分处于无政府状态,所以那段时间人们很迷茫,早就因为闭关锁国失去了自主意识。自然没人想当烈士,也不知道怎么当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