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问斩中的秋后什么意思?古代死刑为什么还要挑日子执行?(秋后问斩的秋后是哪一天)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1 01:39

"秋后问"大家应该在影视剧里听说过,一般是给死囚看的,但是这里"秋后"这是什么意思?其实从字面上也很好理解,就是处决要等到秋天以后。也许古人在这方面有一种特殊的执念,一定要选择秋冬两季执行死刑。而且我对日子的选择是很讲究的,中午过后马上就要

被处决。先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有什么讲究?有兴趣的话,来看看吧。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如果政府判某人死刑,他们一般会选择"秋后问"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剧中看到这种常见的表达,那么古人为什么选择秋后问呢?

其实所谓秋后审问,并不一定是指犯人一定要在秋天处决,而是在秋冬两季。但由于秋季在先,春夏和往年累积的死刑判决一般在当年秋季执行,所以大部分在秋季执行。

秋后问斩的做法最早形成于西周,在儒家经典《礼记·月令"秋梦的月亮"一条记录:"凉风来了,露水落了,蝉鸣了,鹰是祭祀用的鸟,可以宰了再用。"秋后问斩制度是西汉定制的,为后来的朝代所遵守。

秋后审问制度的形成,与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关。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有内在联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认为人们应该处处顺应自然。

春夏是万物生长、生命繁盛的美好季节,不应该执行死刑。秋冬是万物萧条,生命凋零的季节。这个时候,自然要执行死刑。

汉武帝时期,侯与武安侯田之间的斗争很深,最终被斩首的时间也很有意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窦颖的密友观复被田蚡逮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窦颖尽全力营救观复,结果也是"伪造诏书罪"被捕了。

元光四年(前131年)冬,观复受罚。窦颖得知自己中风后勃然大怒,进行绝食抗议,意图寻死。后来,据说武帝不是故意要杀他,窦颖就开始吃东西治病。为了抓住机会除掉窦颖,田粉对窦颖进行了许多诽谤,被汉武帝听到了。于是,在那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农历),窦颖在卫城街被斩首。

田蚡急着要杀窦颖,因为根据当时的制度,死刑不能在春夏两季执行。然后,万一皇帝有什么高兴的事,如果窦颖被赦免,他真的可以活下来。

古有犯人,秋后不问。那些犯有特别严重罪行的人,如叛乱,当然要被处死。另外,一般死刑应该保留到秋冬。

唐太宗在李世民时期,对执行死囚仍持谨慎态度,要求"三天重复五次"也就是说,死刑可以在皇帝核准三天后执行,以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

除了选择熟悉的时间行刑,古人"中午四分之三"除了提问还有其他禁忌。比如唐宋时期规定正月、五月、九月破宰,即这几个月不准任何人杀生;每个月的十月也是无杀生日(初一、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

因此,自唐朝以来,真正的"秋后问"时间是每年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三个月,后人一直沿用到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