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何未能调解中日战争?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0 21:00

七七事变点燃了整个远东的火药桶,中日全面战争全面爆发。这场战争的爆发让当时远在欧洲的纳粹德国非常尴尬。一方面,日本是纳粹德国在远东的盟友,另一方面,中国是重要的战略伙伴。纳粹德国希望两国恢复和平。第一,德国不希望日本垄断中国,掌握所有中国资

源。其次,希望因为战争,中国倒向苏联,苏联获得中国的利益。

面对德国的主动调停,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乐见其成,但起初日本方面表示不接受任何国家的调停。日本的不合作态度立刻让德国尴尬,加上1937年8月21日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和中国的约束力震惊了德国。德国开始对日本强硬,希望中日战争早日结束。日本方面,由于战前日军过于轻敌,与中国军队交战,面对中国花10年时间打造的装甲师,日军吃了不少苦头。过于惨痛的损失让日本打算停战。

德国也抓住这个机会,从完全中立的角度调解战争,从而迅速实现远东的稳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托德曼调解。

狮子大开口的停战条件

战争初期,由于战局的不确定性,日本开出的价格并不高。主要是想在河北建立一个缓冲区,慢慢消化伪满洲国。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日军伤亡人数的不断增加,掌握战场主动权的日本自然要增加和平条件。

在德国斡旋期间,日本提出了七项和平条件:一、内蒙古自治;2.在华北沿满洲国边界建立非军事区;第三,扩大上海非武装区,日本控制公共租界的巡逻队;第四,停止抗日政策;5.共同反对共产主义;第六,降低对日关税;7.尊重外国权益。可见,第一条、第二条明显是针对华北的,通过让内蒙古的自治权扩大到华北缓冲区的伪满洲国,达到进一步侵占中国的目的。第三,显而易见,日军在上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自然要求在上海获得必要的利益。第四条是针对中国内政的。第五、六、七条是关于涉外问题的。共同的反共就是对付苏联,降低关税,进一步控制中国市场,尊重外国权益,拉拢其他列强加强奴役中国的枷锁。这七条涉及到中国的方方面面,但也可以看到日本内部的矛盾,一直在犹豫中国是吃还是吞。

当卡特琳·特劳特曼向国民政府提出日本的和平条件时,国民政府实际上打算接受这些条件。在国民政府看来,日本要求和平,不割让土地,不赔偿,不允许中国承认满洲国,原则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国民政府也有一个要求,就是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况。国民政府这一要求的目的是什么?

意图也很明显。一方面可以平复国内的情绪,至少让民众知道政府没有输。其次,可以稳定日本,承认满洲国实际上被日本变相控制。国内外都有这样一种说法:国民党政府的原则,虽然有一部分是辱国的,但是和当代日本政府的原则相比,已经是非常现代的了。

中日和谈并没有影响战争的走向。随着中国首都南京的陷落,日本的胃口变得更大了。首先,它要求国民政府承认伪满洲国和华北的特殊政权。并扩大华北、华中、内蒙的非武装区,保证驻军。可以想象,如果和平停战,大量日军驻扎在首都和主要城镇周围的战略要地,这和亡国有什么区别?这种亡国条件,国民政府是不可能接受的。既然和平与灭亡没有区别,为了渺茫的生命力,不如全力以赴。

卫兵的声明使德国的调停彻底流产。

日方一直认为自己的条件已经很低了,还假装不会继续要求更多赔偿。它不知道国民政府根本无视它。相反,它认为和谈是一种拖延战术。

到1938年1月,日本一直在焦急地等待中国的态度,而中国的拖延让日本非常不满。广田弘文在日本内阁会议上当场发火,认为中国政府没有和平诚意,日本应该采取更果断的行动。近卫文麿之前一直生病,当他参加会议时,估计他只是生病了。在这种情况下,他采用了广田弘毅的策略,发表了第一份关于中国安全的声明。

警卫最有影响力的说法是"以后不要拿国民政府当对手"说白了就是不再承认国民政府的代表中国。就连当时比较理智的日本议员也觉得这种说法有点过分。你可以想象这有多愚蠢。国民政府这样回应日本:"在任何情况下,中国政府都将尽最大努力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和行政完整,任何恢复和平的方式如果不是基于这一原则,中国都不会容忍。"

近卫声明后,双方召回大使,断绝外交关系。因为近卫宣称日本不再接受任何国家的调停,德国苦心经营的和平计划流产,德国为了自身利益最终放弃了中国,选择了日本。

值得回忆的是,该声明使日本不可能对中国宣战。直到1941年国民政府对日宣战,双方四年未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