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蝗灾?最后是怎么被解决的?(古代蝗灾)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20 02:00

最近蝗灾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其实从古至今都是很常见的灾难,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发生过,不仅仅是中国。蝗灾过境边境后,可以说是毫无收获。历史上发生蝗灾的时候,是农民最悲惨的时候。但是,既然历史上发生了那么多蝗灾,人们有什么对策吗?面对蝗灾,人们能

做些什么?

1.蝗灾会变得更大。

2月11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向全球发出预警,称希望世界对现在肆虐的蝗灾保持高度警惕,防止被侵国出现粮食危机。

每平方公里蝗虫数量可达4000万只,每天可飞行150公里,一天可吃掉3.5万人的食物。

据报道,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蝗虫数量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增加了6400万倍,现在已经达到3600亿只。如果在6月旱季到来之前不加以控制,蝗虫的数量可能会增加500倍,也就是180万亿。

仅在印度的损失,据印度专家预测,这次蝗灾将造成印度30%-50%的粮食减产。这是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它必然会对全球粮食需求产生巨大影响。

当务之急是如何扑灭蝗虫。最重要的是让军队投入战斗。士兵们手持喷火器,向天空中的蝗虫喷火。一旦翅膀被烧掉,蝗虫就不能动了。用铲子或木板将它们杀死,埋在地上,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2.蝗灾的危害

但很多中国人开玩笑说,让蝗虫来中国试试,我就无儿无女了。这种高蛋白的东西来之不易。

搜了一下,淘宝上居然有卖,现在也是人工养殖的。

这一点大家都很信服。据说胡本军是农村长大的,蝗虫没少吃。在农田劳动时,可以抓几只蝗虫在田里烧,也可以抓太多蝗虫带回家炒。这是一道非常有名的菜。就连被抓到的蝗虫也会被腌起来,端给尊贵的客人。这绝对是一道硬菜。

这就是童年生活的全部乐趣,胡本军对此十分向往。

但从经济角度来看,如果蝗灾这么可怕,会不会造成全球粮食减产,增加之前对粮食的需求,可能会利好农业股。投资者仔细分析了解方法,本平台不推荐股票。而且蝗灾已经到了我国边境,或将进入我国,对我国农业也有潜在的损害。

但是,蝗灾不是普通的田间蝗虫,数量太大。当人们扑灭蝗虫时,他们都在晚上生起篝火。蝗虫会主动灭火,然后被烧死。这也是杀蝗虫的有效方法。

3.中国历史上的蝗灾

《旧唐书·五行志》:"兴元元年秋,蝗虫绝收,庄稼绝收,百姓饥肠辘辘,捕蝗为食,蒸露,掀翅而食。"

自从最近武汉疫情爆发后,吃野味就成了人人喊打的问题,但如果蝗虫敢飞到中国,吃货们早就靠吃这些危害为国家做贡献了。不过吃之前请咨询专家有没有危害,以便听权威人士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迫使历代统治者"面向农业"。蝗灾是古代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对农业的影响往往无法估量。明代蝗灾特别频繁,几乎所有明朝皇帝在位期间都遇到过。随着小冰期的到来,现实社会中的旱涝交替、内忧外患,每一次的影响都越来越大,关乎生死。

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的2600年间,中国历代共发生538次蝗灾,相当于平均每五年发生一次蝗灾。

徐光启曾经说过"但干旱是极端的,千里之外的蝗虫都被植被或奶牛或毛发覆盖,它们的危害比洪水和干旱更严重",

"(唐)贞元元年(785),夏蝗,东起海,西至河,遮天十日。我去的植被和动物毛发有遗产,我饿了。秋天,蝗虫收了,庄稼绝了,百姓饿了,抓蝗虫当饭吃。"

(宋)淳化三年(992),六月,飞蝗自东北而来,遮天蔽日,过西南。是一场大雨杀死了所有的蝗虫。秋、七月,徐、汝、周、丹、苍、蔡、齐、北有蝗。""东北到西南都有蝗虫,覆盖空似云..."

(元)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地,蝗虫满天飞,人不能走,沟壑平坦。""(蝗虫)吃所有的庄稼和植物。太阳都遮住了,人走不动了。每个坑都充满了利润。饥饿的人们捕捉蝗虫作为食物,或者将它们暴露在外晾干并堆积起来...

"(明)成化二十一年,旱蝗齐至,大家相食。大多数流亡者,有时是饥饿的人聚集在山里。太平郡蝗虫飞,遮天蔽日,谷穗叶尽,百姓知已转谷。元曲之年,大部分百姓流亡在外,他们聚集在山林中。三月,平阳蝗。四月,河南蝗虫。七月顺天蝗。"

"(清)咸丰七年(1857年),昌平、汤山、王度、乐亭、萍乡等地生蝗,春无麦。青县生虫,阜宁、曲阳、元氏、清远、无极等县干旱,蝗虫成灾...武昌飞蝗遮天。房县、枝江、松滋旱蝗应该都在三寸以上。秋天,黄安、秋水、黄冈、随州蝗虫;英山飞蝗,落地粗尺,钟祥飞蝗遮天,绵延数十里..."

根据对周瑶《中国昆虫学史》附录中蝗灾登记表的重新统计,从公元前707年(鲁桓公十三年)到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的2614年间,蝗灾有508起(该书印错,统计为2618538起)。

蝗虫这么可怕,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是怎么杀死它们的?

4.古人是如何应对蝗灾的?

历史上,人们对蝗灾不敢有所作为。封建王朝认为这是上天的惩罚,国王们希望修德来处理它。

到了唐代,自姚崇治蝗后,封建王从统治者层面开始灭蝗。

《旧唐书·姚崇传》记载,唐太四年,黄河中下游蝗虫上升,姚崇曰:"“石矛”说,“把他当成小偷抓来赔火。”此外,汉光武帝上书说:‘顺从时局,劝农桑总督去其他蝗贼。’这不仅仅是蝗虫的意思。虫子很容易赶出去,不仅仅是吓唬人。苗庄稼有地主,救将不知疲倦。蝗虫既然飞走了,就必须晚上去生火,晚上放火,在火边挖个坑,烧着熬着,除了它。山东的人都烧香祈福,不敢靠近。自古以来,就有除不掉的人,但人不一定要死,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除掉。"

第一,白天人工拍打。《捕蝗法》记载,村民用竹竿撑起八尺长的白布,顺着顺风方向三面追赶,把蝗虫赶到一处后,再集中力量打它们。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了。这种方法虽然消耗体力,但工具简单,方法简单,适合大量村民集体作战。所以两千年来在中国农村一直很流行。这是白天作战的主要方法。

抗击蝗虫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白天晚上都要和蝗虫斗争。火主要用在晚上。

唐朝开元年间,面对席卷中原的蝗灾,唐朝宰相姚崇果断发动"篝火杀法"短时间内成功扑灭大灾难!"晚上一定要去烧火,晚上放一把火,在火边挖一个坑,烧一烧,煮一煮,除此之外什么都可以",也就是烧了埋了,估计当时的人还不知道蝗虫可以吃。

但是白不能等到晚上,因为蝗虫吃庄稼非常快。到了晚上,地里只剩下泥土,白天就得把它们扑杀。这种方法不能单独使用。

在农业科技更加发达的宋代,也采取了大规模烧蝗的方式:烧毁蝗虫的孳生地,既切断了灾害隐患,又可以在火烧区耕地,可谓一举两得。不如明年把蝗卵挖出来冻死,不过找蝗卵挖出来也是个技术活,多半是因为地上有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