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三大战役兵力要比战国时期少这么多?(为什么三国三大战役都是以少胜多)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9 22:52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曹操和赤壁之战有80个万水军,其实是夸张了。如果曹操真的有80万大军,那是不可能输的。其实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远不如战国时期,少得多。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的总兵力超过100万,三国几乎没有发生过这种规模的战争。为什么三国

人口减少这么多?

众所周知,战国七雄时期,实力最弱,兵力最少的韩国有二十到三十万人。长平之战,秦赵总兵力达百万,王建征楚时出兵六十万。但在同为割据政权的三国时期,战争规模却大相径庭。最著名的三次战役兵力都没有超过20万,大部分都在10万以下。

那么,为什么战国和三国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原因有三。

(一)、动员的双方是不同的。

战国时期军民融合,很多士兵其实都是农民。所谓的数据,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非战斗人员,并没有那么多真正上前线的人。根据战国政策,田单问赵奢,调动的兵力多了,百姓无法耕种,粮食难以供应。此外,长平之战后,燕企图攻打赵,理由是"赵庄全在昌平,却孤独不壮"。

三国时期不同于战国时期。东汉时只是郡守等地方军。大多数军阀依赖于该部,而大多数私人士兵与士兵和农民分开。蜀汉王朝灭亡时,记载如下:有28万户,男女94万,铁甲兵10.2万,官吏4万。其中军人和农民分开算。

(二)、双方有不同的组织方法。

虽然田单意识到军队太多会影响粮食产量,但战国当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然而三国时期,他对此有所警觉。以蜀汉为例,诸葛亮北伐中原,因粮尽而数次退兵。费祎在的时候,姜维每次都带兵北伐,但是只有一万人,而且大部分都是五十多岁。可见,三国时期的很多战役都是为了经济而有意识地以控制兵力数量为目的。

(3)双方吹嘘程度不同。

《三国志·国园传》:太祖征关,以袁为长史居,统事。尹田、苏伯友河间...破贼文书,旧者十。而头上的深,如实际数。毛问他为什么,袁说:“我丈夫征服了外冠.....是袁偷的。”。

由此可见,破贼文档都是一件一件吹,国源就是这么务实。奇怪的是,官渡之战,据说袁绍有十万兵,曹操只有不到两万。要知道,曹操起兵的时候,也就几千人。此后又征集了数十万青州兵。再说这些人怎么可能坑害袁绍的七万人马?

至于战国时期,各国都倾向于"百万甲胄,千辆战车,十年小米支持",大多是苏秦等战略家,不能当真。王坚曾经说过"当他收编了60万楚军;空中国任命我"这样才符合实际,秦国的强劳力估计有六十万。

战国时期的几十万资料,大部分是民夫,而三国至少有一部分是从军队和农业中分离出来的。虽然双方都夸,战国更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