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讲的什么内容?显微镜下的大明书评(显微镜下的大明原著小说讲解)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9 06:13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马伯庸的另一部历史纪实作品,背景是更加神秘的明朝。作为目前最受欢迎的作家,马伯庸的作品几乎一炮而红。这一次的《显微镜下的大明》讲的不是明朝的一般知识,而是重点讲述发生在明朝的六个基层政治事件。可以说非常真实,还原了人们在

遇到不公时会用什么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下面给大家两个书评。让我们先来看看它们。

《显微镜下的大明》书评1;

王子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的妙笔,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找出最小的细节,然后修改成文字。这本书的王子放弃了粉饰,用克制而冷静的叙事,为史上最底层的一代蚂蚁布道。只有看了这本书,才能明白历史有多残酷,普通人这三个字有多血腥。兴,民不聊生,民不聊生。

在游览了长安、古董和海斯等梦幻城市后,王子终于回到了历史和文学,并将目光投向了明朝的底部。他从一点点细节入手,从旧纸堆中找出真相,用平实的语言梳理这些一直被忽视的历史案例。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是明朝基层官员与县绅之间的争斗方式,实际上却是明朝这座固若金汤的大坝由盛转衰的标志。最细微的、不起眼的裂痕,才是这个看似永恒的明朝在不久的将来崩溃的最根本原因。

明朝的灭亡从来不是因为清朝,而是因为明朝本身。

丝案是本书中最重要也是最有趣的一个案例,但一个看似简单的不公平的税收,却在徽州掀起了一场既牵扯到会稽又牵扯到皇帝的巨大风暴。王子在书中有一句很精彩的话:"一项政策执行久了,里面的人都会变得麻木,不会去想它的意义,只会机械的执行,这是王朝制度不可避免的弊端。"万事皆有始。我在想,如果薛霸莫没有发现税的蹊跷之处,也就是他的家乡歙县每年多交8780的生帛,而且已经交了近200年,那么他很有可能不会像县里的人说的那样,马上就能吃饱,而是默默的继续下去。但为什么曝光后大家都不干了,一定要讨论?

因为这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人们抱怨了很久,但这只是一个介绍。明末复杂的赋税和爵位已经让所有人眼花缭乱,底层的农民已经到了不堪忍受的边缘,别说8780匹生丝,连一匹都没有。

从张到县小吏的记载,在我看来此时大家都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所以张要改革,底层要斗争。600年在恍惚中过去了,现在我们知道了答案,这已经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看这个案子更让人难过。而且结局也是那么莫名其妙。表面上大家都乐于解决问题,实际上却是和稀泥。歙县少交的丝税,被驻军路另一项不合理的税抵消。多么可笑。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小案子,让我觉得大明冤死,得了绝症,稀里糊涂的太极终究无法洗白太平。

如果说丝绸案是官僚太极的暂时胜利,那么龙脉之争就是底层灰色家庭的游击战。一方面关系到县里的科举功名,一方面关系到灰户的生存和吃饭,有点精神和物质的反驳感。底层的人是认真吃饭的。遇到有手段的知府就退,遇到软弱就进。故事虽然以乡绅大获全胜而告终,却被集结成书,自称是包龙案。但是如果仔细看时间,可以看到双方从万历一直打到清朝末年,所以可以看出没有赢家。

小官案件是最让我毛骨悚然的。真不知道民不与官斗这句老话,涉及了多少血泪。官民,即使不是官,只是权力末端的小官吏,也可以对屁民的欲望猛烈抨击,无法无天的疯狂即使太子已经用了克制的言语也无法掩盖。小官不如老虎。更让人难受的是,即使在600多年后的今天,这种现象也没有完全消除。我们的官本位思想从未改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太阳底下真的没有什么新鲜事。最无奈的是底层人民。没有他们,生活就会没有他们。

黄皮书中太子的故事最为详细,也最为冗长,从建立到兴盛再到衰落,也代表了明朝皇权对基层统治的强大,逐渐走向名存实亡。精彩之处在于,你会发现底层人民的智慧,无懈可击的制度在人们面前只是一纸空文。如果你戳它,它就会被打破。最大的感受是绝对的好事。在时间、制度、人性的多重作用下,依然沦为某些人玩弄政治的后花园,不知是谁的悲哀。

看完整本书,人的思想其实不太容易理解。他们总觉得有一种无法表达的压抑感,甚至想站起来改变点什么,但举手之后却停滞在空,放不下也挥不出去。不舒服。在这里,我不得不说,王子的文字的魅力,赋予了埋藏在历史中的人和故事新的生命,让人记忆犹新,令人叹息。

作者:陈友亮(来自豆瓣)

《显微镜下的大明》书评二;

看完总觉得恍惚,也不知道这种恍惚从何而来。

仔细想想才知道,应该是因为我对700年前的那些事感到惊讶。700多年后的2019年,它们依然在发生,本质上没有任何变化。

徽州丝案中的地方博弈和现在的高铁博弈如出一辙。

婺源龙脉之战和最近的秦岭别墅案,在官僚体系中几个层次之间的斗争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杨干元的官司比较常见。随便点开任何一个新闻app,在社会新闻板块都能找到大量类似的东西。

至于色情图书馆,小官诈骗案,正统年四鬼,稍微对社会政治敏感一点的人都能想到,2019年的今天,还在发生着什么,还有很多很多。

经历了700多年,三次科技革命,我们总是乐观地认为人类社会已经在本质上被彻底改变了,但是回过头来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人心依旧,官僚还是那个官僚,皮肤可能换了好几回。剥了皮看骨头,还是那一堆骨头。

不知道是春秋时期的太子有意写这本书,还是纯粹从那一堆旧纸里挑些感人的东西。

哪里有人心,哪里都一样。任何时代都有好人和坏人。

作者:齐河(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