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豪放诗是范仲淹写的。为什么说苏轼开创了天马行空?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9 04:39

"先锋"一般认为他是某一领域的第一人,而说到宋代著名的豪放词,很多人都知道这是苏轼开创的词派。但奇怪的是,按年份来说,其实历史上第一个豪放词不是苏轼写的,而是范仲淹写的。既然是范仲淹写的,为什么是苏轼开创了这种风格而不是豪放派的先驱?

范仲淹

《渔父傲秋思》:秋来风光不一样,衡阳雁走不经意。四周,号角之声起,千里之外,长烟暮合。一杯浊酒是万里的家,而冉彦还没有回家。羌管覆霜,人不眠。将军白发苍苍,泪流满面。

这个词让人觉得悲凉,悲凉,瑰丽,深沉又有点伤感,而在这种悲凉和伤感中,有一种悲壮的英雄主义在回荡。称之为豪放词也不为过。

然而,严格地说,《渔父的骄傲》并不是秋思第一个大胆的词。

范仲淹面前还有三变。柳永词"又冷又难过"你还记得他的《巴生赣州》吗?面对着从天而降的Yù雨,江面上一片雨后洗过的秋景,格外的清冷。萧瑟的霜风一阵紧,山河的河面冷清,夕阳的光照在高楼上。到处红色的花朵枯萎凋零,所有美丽的风景逐渐消失。只有长江滔滔江水无声向东流。没有心去攀登远方,远眺遥远的家,回家的欲望难以聚集。叹息这些年的去向,为什么要在一个陌生的土地上苦苦长久的停留?想让美女打扮一下,错过几次,天还乡。认识我,倚着栏杆,我担心!

"萧瑟的霜风一阵紧,山河的河面冷清,夕阳的光照在高楼上。"黄昏下着雨,但总是又冷又有风。这是一种凄凉和沉重吗?

但柳永是婉约派的创始人。

一个词的风格没有任何意义。就像一个南方人突然想吃窝窝头,一定不代表他的口味变了,不吃米饭了。

柳永和范仲淹还在宋朝,和苏轼差不了多少。进一步呢?谁还记得晚唐五代牛叔写的《定西番子赛月李明前》;

紫塞千里,金甲寒,守备楼寒。梦见长安乡愁望天天阔,缺星也残。画个角呜咽几声,雪悠悠。

晚唐时期,也是警句从刘禹锡、白居易的诗境慢慢陷入颓废迷离的宴席词的时候。文与韦庄的"花间派"他们吃的就是这碗饭,也是他们给"严辞"几千年来优雅美丽的大自然。

牛乔的词风和他们一样,却也能写出丁希凡那种冷峻萧瑟的边塞词。为什么没人管他叫自由派?

同理,只是偶尔的零食。

同样,还有毛文西的《赣州时报秋风紧》:秋风紧,平碛雁低,云齐。有沙沙的声音,到处都是声音。我担心防守角度和征税。仲卿北,黑山西。沙飞的聚散无常,路人常失。铁衣寒,马血沾蹄,断扇Xi。凤凰帝,步步蹑丹梯。

如果这是苏轼之后的诗人写的,那就要归功于在豪放派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叶梦得、张等诗人了。

为什么他们不能成为狂放派的先锋?因为他们吃了窝窝头,觉得好吃,就回去吃米饭了。

苏轼不一样。苏轼体会到,窝窝头和米饭一样好吃,可以充饥。以后甚至可能是窝窝头。

这是一种自发的、主动的认识,可称之为文学理论的进步。他写完《江城子密州狩猎》(太经典无法列举)后,给朋友“与贤书”写了一封信:最近挺小的字,虽然没有刘的味道,但也是一家人,呵呵!前几天在郊区打猎,收获颇丰;做了一把铁锹,让东周壮士们达到手心跺脚唱歌,吹笛打鼓作为节日,颇为壮观。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苏轼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作品风格已经摆脱了柳永一统天下的局限,最终"成为一家人"。而且苏轼作品中真正豪放的词虽然只有四十句左右,但他有意识地使用了这种风格。

另一方面,上例引用的那些诗人,因为偶尔激动,没有继续这样探索,风格没有变化。他们自然更缺乏文学理论,自然不能被定义为大胆"发送"虽然偶尔也有既豪放又天马行空的作品。

苏轼之后,后来者甚多,直到辛弃疾突破豪放与婉约的藩篱,终于让宋词登上巅峰,与唐诗一争高下。总的来说,他们都继承了苏轼的风格,并加以改变。

墓志铭题材的拓展和风格的转变是墓志铭史上最重要的变化。

豪放派创始人苏轼当之无愧。

再说回范仲淹,他其实挺牛的。他的成就在仕途和政治道路上,但在文学上并不逊色。他的散文和诗歌也是一流的。然而,他留下的只有五首诗,虽然"蓝天,黄花地"可以算是杰作了。《渔父》和《秋思》等作品明显脱离了柳永的词风,但作品太少,不能形成体系,不足以称之为新的风格和流派。

还有一件事,柳永一生漂泊,最后在范仲淹的帮助下做了小官,死在了官职上。可以看出,范仲淹和柳永的关系很好,他对柳永的才华和词牌风格还是很认可和欣赏的。

然而,对于宫来说,其态度大概和王一样:真正的英雄,才是负责铲平天下的人。诗歌是最后的技能。

如果你说王安石是诗人,范仲淹是诗人,估计人家都不愿意和你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