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人名有什么秘密?连起来读会是什么?(水浒传的名字是什么来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8 21:39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文学名著,在民间一直有着很高的地位。书中描写的水泊梁山108好汉起义的故事,历来被认为是对当时那个社会的讽刺和影射,是作者出于对统治者的不满而创作的杰作。但除了书中的故事,书中很多英雄的名字其实也包含了很多秘

密。那么如果把这些英雄的名字放在一起读,你能发现哪些不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水浒的名字有什么秘密?

众所周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是元末明初政权重叠的时代。所以水浒一定是明朝建立之前写的。

因为水浒讲的是宋朝梁山英雄起义的故事,本质上是在鼓吹农民起义,现在看来也可以理解。但在封建古代,这无疑是煽动人民造反的导火线,自然是封建统治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到了清代,水浒传一直被禁。人们不仅不能传阅,甚至不能讨论。

有意思的是,虽然清朝统治者对这本书避而不谈。但在明代,《水浒传》从未被禁,一直是民间的畅销书。就连三岁的孩子都知道宋武打虎的故事。后来叛逆精神没有水浒传那么明显的西游记被明成祖封杀了。为什么?

其实,《水浒传》未被禁播的最大秘密,与塑造的朱四侠有关。梁山好汉中有四大名将叫朱,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一个叫朱武。这个名字颇有深意。要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就把年号定为"吴鸿"。

此外,这个朱武早年在少华山当寨主时,身边还有两个兄弟,一个叫陈达,一个叫杨春。不就对应了朱元璋手下的徐达和常遇春吗?

名字如此相似,似乎施耐庵是故意这样做的。但朱武在小说中的经历和朱元璋并不一样。他是一个被排斥的军事家,更像现实中辅佐朱元璋的刘伯温。也许,施耐庵是以刘伯温为原型创造了这个角色。

第二个和第三个朱英雄是叫朱贵和朱富的兄弟。朱贵是梁山第一元老之一,资历比晁盖和宋江都老。然而,朱贵虽然在梁山呆了很久,却始终没有进入管理层,只是担任梁山酒店的掌柜。

而他的弟弟朱福也是酒店掌柜。两个人的结局都一样,都死在去方腊的路上。这对可怜的兄弟被命名为"财富",但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和财富在一起过。

第四个叫朱的英雄是朱仝,他与有相似的遭遇。整部小说一直在救人。比如晁盖,宋江,雷横,都是他救的。所谓好人有好报,因为他救了那么多人。最终,朱仝的结局在梁山好汉中算是中规中矩,也当上了政府官员。

这四个姓朱的英雄并不是水浒传中的主角,小说中对他们的描述也只是有限的,可以说是毫无存在感。但是施耐庵在他们的名字中设置了一条关键的隐藏线。也正是这条暗线,让明朝的统治者不把这条"反动"水浒传被列为禁书。

把四兄弟的名字放在一起读,不难发现这条暗线,即"(8)朱傅贵"。意思简单明了,就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家一起富裕起来,这也是施耐庵最大的秘密。鉴于此书写于元末农民战争时期,可视为一部绝妙的预言书。而且,朱元璋最后也确实当上了皇帝。

《水浒传》既然隐藏了歌颂朱元璋的寓意,所以不被明朝统治者封杀也就不足为奇了。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禁播水浒传。原因很简单。当时各地农民起义的领袖,如张,直接把《水浒传》作为抗明的战书,自然被全国禁书。

说到底,在施耐庵写《水浒传》的元末时期,朱元璋确实能带领全国农民翻身,在他的小说中歌颂朱元璋并不违背他的意志。但最后崇祯皇帝没想到的是,这本歌颂朱元璋的书,反过来却可以成为对付朱家朝的利器。

事实证明,优秀的文学作品不采取任何政治立场。反之,也可以成为适时批判当下弊端的一面旗帜。

2.《水浒传》的创作基础

南宋时,梁山好汉的故事广为流传。当时画家、文学家龚凯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序》说: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故事已传遍大街小巷;画家也为他们写画和阴影。

《水浒传》最早的蓝本是宋代的《宣和遗事》,重点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结伙抢生辰纲、宋江杀以及林冲、jy、和鲁等主要人物。在宋元时期,有许多根据《水浒传》改编的故事。元杂剧中,梁山好汉从36个发展到108个。

施耐庵对《水浒传》中的故事和人物进行了整理和加工,并在撰写《水浒传》的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民众的观点,这是《水浒传》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水浒传"出自《诗经"顾的父亲来朝取马,率部西游梁山泊。至于差距"一句话。但对于这个称谓的确切含义,一直存在分歧。

有一种说法是,作者施耐庵痛恨奸诈的官场,只任职两年,便辞职回乡,教书并撰写《江湖小贩传》。这本书终于出版了,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很满意,除了糟糕的书名。当时,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建议书名应该是《水浒传》。施耐庵听了,非常高兴,连声说道:好吧,好吧!这个标题太棒了!'水浒',意为水的边缘,有'在野'的意思,很符合《诗经》中的典故'古公谭府来朝牵马,引西归梁山泊,至于暧昧'。精彩!"所以《江湖小贩传》正式改名为《水浒传》。

3.《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该书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为主线,通过各个主人公被赶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述了从个体觉醒到小规模联合反抗再到宏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展现了"官员强迫人民造反"这种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了北宋后期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矛盾。

站在被压迫者的一方,作者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平乱的正义行动,肯定了他们敢于反抗和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源是个仗义的人,急中生智,扶贫济困。当他被赶到梁山后,他加强了叛军的威信,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由于其人格的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达到顶峰时选择了妥协和拉拢,最终葬送了起义。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小说以高俅的崛起为开头,意在说明"从头开始搞得一团糟"高俅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作者还写了大量的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是他们相互勾结,鱼肉百姓,逼得善良正直的百姓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同时,小说还对天狐、王庆、方腊等地区的农民起义军进行了一定的侧面描写,从广度和深度上深入挖掘了封建时代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