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废除寒食节(曹操为什么不敢废汉)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8 16:39

如今,清明节在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它被认为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这表明了清明节在传统节日中的地位。但实际上,清明节一开始并没有扫墓和祭祀的功能。相反,这些都是寒食节的功能,而清明节踏青。但是相比之下,寒食节比清明节更重要,但是曹操为

什么要求取消寒食节呢?让边肖给你介绍一下。

1.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公元前672年,晋国君主晋献公打败了李融,娶了李融家族的女子李记为妻。凭借她的美貌,李记赢得了晋献公的青睐,并挑拨离间,迫使两个儿子重耳和义乌逃往国外。公子重耳,日后春秋时期的霸主,晋文公,在流放中度过了19年。而一群忠臣,总是跟随他们左右忠心辅佐。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左传·Xi公二十四年》记载,重耳回国时,所有跟随他的大臣都得到了赏赐,唯独忘了介子推。谁知道,介子推却不愿意,他说,重耳即位是上天注定的,大臣们自称英雄,是骗人的。介子推其母,死于绵山。晋文公找不到介子推,只好把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作为介子推的封地,"带着雄心和善良生活"。

《左传》中关于介子推的故事也就那么几个,很难和"不要用火吃东西"有着特殊的风俗。但从战国到汉代,介子推的故事不断完善。"火"也出现了。

楚国大夫屈原在《九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介子是忠诚和立场干燥,而文君追求他们。"东汉王逸作笔记时,将"李库"解释为"子推开树,把树烧死了"。《庄子》也提到火,介子推"抓住木头烧死"。"烧焦了"也就是燃烧,可见最迟在战国时期,介子已经从"隐居而死"变成了一场悲壮的树燃。

2.介子推为什么会有这么惨烈的死法?

西汉的刘向在《新序》中说:“(晋文公)得不到他想要的,就是说烧他的山是合适的。还有烧它的山,这样它就不会出来烧死了。"——晋文公试图通过烧山的方式逼迫介子推做官,介子推至死不改,酿成悲剧。

汉代以儒家为尊,强调忠孝观念。所以介子推大概就成了"箭头状图形"。逃亡途中的忠诚不高尚不高尚,与母亲隐居的孝宁死不屈。随着故事的丰富和完善,其形象和思想境界也一步步得到升华。

春秋时期,并州及其下属的太原县属于晋国,介子推的故事为当地百姓所熟知。一个凝聚了忠、孝、义等诸多高尚美德的人物,却有如此悲惨的结局,很容易获得人们的普遍同情。把介子当土地神祭祀,还有"不要用火吃东西"习俗与此有关。

建安十一年(2006年)三月,汉丞相曹操的军队浩浩荡荡进入并州(今山西太原)。前年,袁绍的侄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叛逃,在并州反叛高倩,他不能允许北方的统一趋势再生任何波澜,于是率军攻克。高倩逃离荆州,并州再次回到曹操手中,一道“明罚令”随即出炉。令人惊讶的是,这条法令不是关于军事和政治事件,而是一个节日:

"据说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有寒食节,105天不生火,只吃寒食纪念介子推。从前,伍子胥沉入河中,吴国的人民没有为它喝水。介子推在晋国的才华平平,吃寒食对他来说太偏激了。有人说,如果废除这个习俗,就会有冰雹、雨雪。但是其他地方没有这种灾难。汉武帝时京城有马头大小的冰雹,是因为寒食节不吃寒食吗?况且北方是苦寒之地,老幼体弱。怎样才能吃得起长期的冷食?无论凌文走到哪里,人们都不允许吃冷食。如有违反者,父母服半年,主管官员服100天,县令罚一个月。"

但是曹操的禁令并没有严格执行。魏晋隋唐宋以后,寒食节仍然是民间和官方的重大节日,直到清明节让位于寒食节才被认为是死了。

3.寒食节的消亡

寒食节的起源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早358年)。据《辞源》和《辞海"寒食节"解说:春秋时期,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国公子重耳复辟江山,隐居介休绵山。把烧了山逼他出来,子把母子俩推得不见了,把我们烧了。为了悼念他,晋文公下令在他的忌日(冬至后150天)禁止生火和寒食,形成了寒食节。

寒食节起源于介休绵山焚烧介休的记载,最早见于桓谭的新论卷《Xi·离西事》,后见于《后汉书》、《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刑令》、《晋书》、《施乐传》、《李道元水镜汾注》。

历史上寒食节和清明这两个节日差不多,久而久之,就合并成一个节日了。《唐·姚辉卷八十二休假》中明确记载:"(开元)2月11日、24日:寒食清明,4日放假。大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即日起寒食清明,放假五天。贞元六年三月九日:寒食清明,宜庆元月日,前后赐三日。"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观包含:"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