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释白沙瓦战役。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8 12:13

公元10世纪前后,在中亚腹地,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突厥化,突厥化的浪潮已经不可逆转。不同来源的族群都因为各自的原因属于新的阵营,都加入了穆斯林大家庭。这些人也立即取代了日渐衰落的阿拉伯和波斯势力,对近在咫尺的北印度发动了一系列攻击。

土耳其人向

东西方的扩散路线。

虽然期间的波折从未停止,但他们逐渐将征服成果南移。1001年的白沙瓦战役是他们撬开北印度整条防线的关键事件。

早期的阿拉伯人从海上袭击北印度。

早在公元7-8世纪,第一批阿拉伯征服者就试图在次大陆北部稳定帝国。虽然最初的军事行动往往只是劫掠和惩罚,但仍然让他们错误地探索了两条进入次大陆的主要路线。一条是沿着波斯湾北岸向东,通过流经信德省的印度河逆流而上。但由于需要穿越广阔的沙漠,我们不得不使用额外的舰队来支持后勤。此外,印度河下游相对贫瘠,这很快使这种军事冒险得不偿失。

更多的阿拉伯征服者选择从中亚南下到印度河上游。

第二条路线选择的是位于今天阿富汗境内的图霍罗斯坦。通过开伯尔山口,穿越兴都库什山脉,控制位于印度河上游的犍陀罗和旁遮普。虽然沿途地理环境同样恶劣,但所需储备相对较少,能更快进入该地区农牧业产量最丰富的地区。但也正因为如此,当地土著诸侯的反抗能力更加强大,使得入侵者屡屡遭遇后继乏力的现实困境。

开伯尔山口连接兴都库什山脉的北部和南部。

因此,当代表波斯文化复兴的阿巴斯王朝控制了帝国之后,印度边境地区的扩张趋于缓慢。最早建立的西北信德省,在当地佛教诸侯的反击中开始逐渐萎缩,后来仅仅因为内斗而发展成为半独立的诸侯。然后,呼罗珊、中和、土霍罗斯坦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回到旁遮普七河流域的机会显得很遥远。直到中亚突厥军阀的崛起,穆斯林阵营才终于有机会回望印度。

在波斯阿巴斯王朝,印度北部的穆斯林势力倾向于撤退。

当然,屡遭阿拉伯人或波斯人抢劫的印度北部居民不会像木头一样坐以待毙。尤其是北方那些处于贸易和军事冲突前沿的国家,有相当大的资本去坚决对抗,以便利用时间差完成整编。比如早期以喀布尔为首都的沙希亚王朝,就是让北方侵略者非常害怕的地方豪强势力。虽然皇族可能来到了更早南下的原始西突厥分支,但为了控制印度教的后代,长期以来一直尊重婆罗门教信仰。然后依靠手中保留的强大武力,不断与试图南下的穆斯林新突厥人抗衡。因为后者忙着在河流和呼罗珊划分势力,自然帮不上阿富汗山区的危险,让沙希亚人升任整个北印度的保护者。

经常反攻到兴都库什山以北的沙希亚王朝军队。

公元962年,由于苏丹的猜忌,萨满王朝呼罗珊前总督阿鲁普被迫自立门户。他率领一批只忠于自己的突厥卫队,迅速夺取了突厥斯坦的加兹尼和坎大哈,成为印度文化区旁的一支新的穆斯林力量。前宗主权力崩溃,与新喀拉回鹘瓜分中亚领土,成功占领阿姆河以南的整个地区。第二代统治者苏布克特勤局将沙希亚印第安人驱逐到东部,并将控制贸易路线的喀布尔据为己有。但后者的部队多次进山进攻,使得兴都库什山南北局势极为混乱。

突厥人是伊斯兰教在中亚等地的第二波扩散。

因此,第三代统治者穆罕默德·加兹尼把南下印度作为他的主要发展方向。因为他是靠打赢内战上台的,不可避免地激怒了很多小团体的利益,所以他需要用更多的资源来收买人心。于是他公开向部下宣布,每年都要去次大陆制定战略,这样大部分军事贵族才会愿意团结在他的周围。恰好北方草原上的塞尔柱部落南下避难,成为王朝加强北方防御的缓冲力量,给了加兹尼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持续远征。

加兹尼帝国与夏王朝的对抗

1001年,加兹尼的65000多人的军队开始南下。他们轻而易举地通过了没有守卫的开伯尔山口,直奔兴都库什山南麓的交通重镇白沙瓦。队伍的绝对核心是苏丹亲自指挥的古拉姆近卫骑兵。由于穆罕默德大力推行帝国行省的波斯制度,他有足够的财力来供养这些武装起来的土耳其军事奴隶。然而,边境上的许多草原也为帝国提供了许多保持游牧风格的部落战士。这使得这次远征的骑行部队达到了非常可观的15000人的规模。与此同时,更多的圣战志愿者,统称为加齐,为苏丹贡献了5万名轻重步兵。其中不乏阿拉伯或波斯血统的军事殖民者后裔,更多的是散落在阿富汗山区的部落附庸。

穆罕默德·加兹尼的波斯中央法院

由于加兹尼部队的入侵准备充分,夏海亚国王贾亚帕拉也在白沙瓦部署了重兵防守。他本人很快就从印度河畔的新都赶来,拒绝外出作战,直到更多援军到来。直到当地很多印裔王子也主导部署,才大胆在城墙外摆开阵势。在他的指挥下,还有12000名精于弓箭和马匹的土耳其骑手,伊朗的重骑兵和人马,以及300头永远令人期待的战象。相对较弱的三万步兵基本上是由地位较低的赫鲁晓夫领主提供的,他们都是依靠少量盾牌或矛兵作为掩护的徒步射手。但由于只是从属,战斗的胜负始终取决于骑兵的对抗。

加兹尼军队的古拉姆卫兵和大象

当印度人忙于集结军队时,穆罕默德·加兹尼也花时间让该部适应南方的气候。因为中亚的突厥军队一向重视扎营,大部分士兵都有一个比较安全的休息环境,为即将到来的血战养精蓄锐。

沙希亚的军队主力是早年南下的土霍洛人和突厥后裔。

当年11月27日,突厥苏丹决心在冬天来临之前决出胜负,关键的白沙瓦战役开始了。因为双方都以精锐重骑兵为核心,所以在处置上可能会倾向于相似。先动用大量轻骑兵骚扰对方,尽力阻碍对方布阵。但加兹尼阵营的暴发户无疑比分散在犍陀罗的游牧后裔更强大。

加兹尼的军事技术明显领先于北印度。

此外,阿姆河以南的许多定居城邦长期处于东西方技术贸易路线的中转位置,可以生产盔甲、复合弓、弓箭等优于旁遮普农垦地区的武器。所以古拉姆卫队的全套装备也是优于使用上一代技术的沙皇高级战士的。即使在地方部队的对抗中,北印度人的便携性倾向也不利于对抗草原来客。再加上加兹尼军队的骑手数量已经比较多,自然可以在中路和两翼的对抗中保持优势。

大多数印度步兵与他们的古典祖先没有什么不同。

Jayapara唯一的优势来自于步兵的规模和极不稳定的战象单位。但前者往往炮灰装备差,往往连最基本的头盔护具都买不起。后者容易被大量射出的箭吓到,掉头冲向己方阵营的骑兵序列。因此,当战线两端的骑兵同伴被加兹尼人逼退时,这些辅助部队立刻被对手包围。面对加齐圣战者的压力,他们最终因为伤亡惨重,体力耗尽而崩溃。

当地的印度教和佛教势力受到重创。

混乱中,随军而来的查亚帕拉及其家人被加兹尼抓获。侵略者屠杀了5000-15000名印度士兵,使得白沙瓦直接放弃抵抗。大量居住在犍陀罗的印度教徒被沦为奴隶,他们的家园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然而,穆罕默德并不准备立即实施吞鲸占领。而是在当众游行羞辱之后,允许对方花大价钱赎王。

加兹尼的成功使他死后的墓地位于印度。

但无论如何,印度次大陆的北方防线已经被土耳其人成功攻破。贾亚帕拉在重获自由后退位,然后以非常传统的自焚仪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儿子立即迁往旁遮普的拉合尔,但无法阻止加兹尼日后的其他16次大规模入侵。最终,突厥人将逐渐踏足恒河流域,占领屡遭削弱的犍陀罗和旁遮普。而这一切都来自白沙瓦的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