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动画片)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8 11:13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要到了,又有多少人会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死"这首千古绝句呢?《清明》这首绝句很好地勾勒了晚唐清明的风貌,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似乎从古至今,清明节都是一个有着自己冰冷悲伤背景音乐的节日,总是与祭祀和缅怀有关。清明

节是怎么来的?清明节古人是怎么过的?

1.清明节的起源。

"国家的大事在于崇拜和荣"中国人从先秦时期就非常重视祖先崇拜,这也是清明节的文化源头。然而,在秦汉时期,中国没有官方的祭祖节日,更不用说清明节了。事实上,在汉朝"清明"只是一个普通的节气,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中记载了清明节精神:"春分后十五,斗指乙,清明风至",东汉毛毳《四人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房"完全把它当成一个农业季节。

清明节真正达到了节日的顶峰,在融合了上思寒食节这两个古老的节日之后,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

上巳节是古代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三月初三,秦、颜两位水上漂,唤魂,抓兰草,除不祥"。这一天,祖先们会来到水边祭祀、洗澡、拔楔(有驱魔的巫术仪式),青年男女们会在此时嬉戏、择偶,其乐融融,"秦与燕,方桓与。士女,方炳熙。女人是怎么想的?学者说是兼而有之,且看?另外,你可以尽情享受。魏氏与女,齐一互相调侃,送给他们牡丹"。孔子弟子曾Xi在表志时也会去第三位"沐浴在诠释中,风在舞蹈中,歌唱着"作为一种乐趣。

魏晋时期,每年三月初三正式举行上巳节。这个时候,有钱有闲的士绅们往往会去水边玩一种高端游戏——曲水。那是东晋永和年间的上巳节,王羲之写了千古名篇《兰亭序》。唐代的上巳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唐德宗称之为重阳和中和(二月一日)"三零界",足见上思节的重要性。每周六皇帝都会在曲江大摆宴席,搞曲水之会,还会给文武法警钱物。民间的上思节更是丰富多彩,男男女女争先恐后地来到水边设宴,现场交友,十分红火。"五彩翡翠,绕堤转,鲜车健马,肩撞毂"杜甫笔下的杨郊游也在《上思"三月初三,风和日丽,许多美女在长安河边散步"。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上面是初四,下面是清明节。相传寒食节是因为晋文公想逼英雄介子推出山做官,让火烧山误把介子推烧死而设立的。传说终究只是传说。寒食节其实起源于古代"改火"习俗:古代生产力落后,人们崇拜火神。他们认为,与火灾有关的灾害是由燃烧了很长时间的旧火引起的,有必要定期扑灭旧火。只有过了一段时间,才能重新选择新的树来钻火,才能避邪。新旧火交替的时候,只能吃冷食,所以叫"寒食节"。

早在西周时期,朝廷就命令一个负责生火的小官禁止在街上生火,动摇木铎。"仲春,木铎初中被禁修火"。汉代的寒食节并不流行,在北方不同时段流行,甚至在山西太原长达一个月,这使得"老幼难忍,逝者已逾古稀"直到东汉周举成为并州刺史,这种陋习才被禁止。

唐人非常重视寒食节,朝廷禁寒食三天。直到三天后,清明节才重开大火。也是在唐初,寒食节祭祀扫墓成为习俗,烧纸钱成为普遍行为。白居易曾写道"在的国门外,谁在吃冷食时哭泣?风吹旷野纸钱,古墓春草满";那些远在他乡不能归乡的人,往往会在水边远方祭奠"远方的人无坟可祭,还领着妻子和姑姑回乡祭拜"。

但伤心牺牲后,浪漫的唐人往往马上在墓地设宴,前一秒哭得像狗,下一秒吃得像猪。政府对此很头疼,严禁唐人在坟头上跳舞。吃冷食,去扫墓的,都是燕乐人。他们见官不考,就要在庙里罚(打)三年"但是,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下令禁止墓地盛宴的皇帝实际上是最"嗨“是啊,在寒食节宫,我们为重要官员设寒食宴,从早到晚狂欢,给国家公务员放了七天假。人们取消了宵禁,人们可以整夜玩耍。

到了唐代,上思、寒食、清明相连,逐渐融合"年轻人每天分开几天去玩,没必要等到清明和上思。"宋代理学宣扬"保留自然的原则,消灭人类的欲望"原本带有野性色彩的上思节,满目疮痍;寒食节没有清明节那么受欢迎,但也逐渐被清明节所融合,清明成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清明节逐渐变成了今天的样子:"三月的清明,男男女女上坟,抬着雕像,轿子后面挂着元宝,路上弥漫着尴尬。祭拜者,哀悼者,哭泣,除草,给坟墓加土,烧几次元宝,用纸钱买坟。如果看不到纸币,那将是一座孤独的坟墓。哭吧,别回来了,去树上,选花园,坐在排里喝醉"。

2.清明节习俗

2.1.扫墓和祭祖

在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祖先早已成为习俗。唐代以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就成了一种持续的节令传统。按照习俗,祭祀和扫墓的顺序是先打扫墓地,后祭祀,一个是悼念;二是与祖先共情,因为山有灵无主,祖先有主无灵,与祖先共情更能获得山川灵气。按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带着食物、酒、水果、纸钱等物品到墓地,给亲人的坟墓献上食物,然后焚烧纸钱,为坟墓培育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根绿色的树枝插在坟头上,然后磕头膜拜,最后吃完食物回家。

2.2.去郊游

也叫春游、春探、寻春、春游。那是"清明前后;想把衣服和杏花弄湿,一吹脸就觉得冷"在新的季节里,春风温暖如春,景色令人大饱眼福。严冬过后,人们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生机勃勃的春景,表达自己的心情,放松自己。

2.3,柳树

清明节是柳树发芽,烟绿的时候。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人们外出郊游时,顺手折下一些柳条树枝,可以拿在手里把玩,也可以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或者带回家插在门楣和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穿柳,美人成第一"、"清明节不穿柳,狗死后变黄"说明清明折柳是旧社会的普遍习俗。据说柳枝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它不仅是一种时尚的装饰,也有祈求辟邪的效果。也可能与过去寒食节用柳枝讨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采摘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我们并不提倡。

2.4、牵引钩

"牵引钩"这是一个古老的名字,但它实际上是一个现代的拔河运动。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为了进攻吴国,用拉钩运动来增强人民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为基础,两端分成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用力拉绳,鼓声和音乐一起响起。双方欢呼呐喊,好不热闹。

2.5.放风筝

"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所以他们忙着在东风中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古人认为,如果有人生病,可以在风筝上写下或画下自己的病情,用线将风筝系在空,让它飞到最高的空,然后剪断缆绳,疾病灾难就会随着风筝飞走。后来,风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郊游娱乐。

2.6.摇摆

秋千最初被称为“钱球”。相传,秋千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引进的。汉代以后,它成为清明节和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起初秋千是用绳子做的,用手荡,后来发展成木架,上面挂两根绳子,下面绑一个十字板。

2.7、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术的游戏。据明代记载,把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把葫芦高挂在柳树上,弓射葫芦,鸽子飞出来,以飞鸽的高度来判断胜负。

2.8.蹴鞠

蹴鞠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皮革做的,球里塞满了羊毛。相传蹴鞠早于商朝就已存在,战国时期就流入民间。到了汉代,它甚至被用在军事上练习武术,并被列入艺术书籍。

2.9、斗鸡

在古代,斗鸡的游戏盛行于清明,斗鸡从清明开始,一直持续到夏至。中国最早的斗鸡记载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蔚然成风,不仅在民间,在帝王之间也是如此。比如唐玄宗就很爱斗鸡。

2.10.蚕花节

"蚕花节"是蚕乡特有的民俗文化。在过去的清明节期间,这项民俗活动在吴彤、乌镇、崇福、洲泉等地举行。其中,洲泉的Aśvaghoṣa庙和青石的双庙尤为壮观。Aśvaghoṣa寺位于洲泉镇的西部,那里有"圣殿之王"据说一年一度的蚕花节人山人海,活动很多,有迎蚕神、摇快船、台亭喧哗、拜香凳、打拳、龙灯、抬杆、唱戏等。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大部分在船上进行,很有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石翔的活动只有见蚕神、踩白舟、抬竿等几项,也很热闹。

2.11、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春雨纷飞,栽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长快。所以中国自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这源于清明放柳的习俗。有些人也称清明节"植树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