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中日武器差距有多大?双方装备情况如何?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7 05:26

说起中日甲午战争,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我上学的时候也学过这段历史。那是19世纪末、清朝末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战争在中国以惨败告终,很多人不会对这个结果感到意外。由于当年闭关锁国,清朝的实力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些先进国家。很多人会觉得在武器

装备上比不上。那么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第一,单论武器,甲午战争清军的装备与日军相差不大,甚至略占优势。

前面说过,根据日本人的统计,在甲午战争中,日军人均仅消耗8发子弹,就击败了清军。可以比较的是,甲午战争前,清军有1733门大炮和大炮;日军有294门大炮。清军装备洋枪23万支,老式霰弹枪4万支,参战的12万大军中有85%配枪。日军参战的枪械装备率达到100%。总的来说,中国和日本的装备差距不大。就武器而言,甚至可以说清军还略占优势,正如藤村道生所说,“北洋军装备较好,与...优于使用村田步枪和青铜山炮的日军。"

真正的差距在于武器的统一性。

清军的武器装备主要依靠向外国购买。数量相当大。比如湖广总督张之洞,1894年申报购买快枪9250支,火炮30门,子弹700万发,炮弹14400发;到1894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已经买了15000支枪,280万发子弹。也是在这一年,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最后一次上场,从各国订购了28000多支快枪和56支快枪,以及1500多万发炮弹和子弹。此外,其他地方也自行购买了大量枪支。

这些枪到了以后,大部分都是清军及时装备的。比如甲午战争期间,地方长官从德国购买的一万多支火枪和一万多支马提尼先后装备各军。1894年10月、11月,刘坤一援助各省配枪14000支,广东调拨18000余支,子弹360万发。

但由于朝廷缺乏统一规划,地方政府购买的枪炮来自美、德、英等国,型号各异。只有淮军装备了几种美式亨利·马丁尼背炮、德式火枪、三十枪快炮等等。其他清军还有客家人,实德枪,甚至还有国产土产步枪,鸟枪,火绳枪。清军使用的步枪多达14种。

日本在军事工业发展之初,由于严重依赖进口,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随着日本军事工业的发展,13年和18年的明治步枪、野战炮、山炮、大口径迫击炮等。很快被发明出来,全军批量生产装备,实现了武器的统一。武器的统一,使得日军在很多方面都远远优于清军,比如部队的统一训练,弹药补给的统一制造和调配等等。

第二,清军最致命的问题是没有现代战争的概念。

但甲午战争是日军在现代化改革后的第一次出海,在卫生预防上也存在诸多缺陷。最终能够以压倒性优势击败清军。关键因素不是武器的统一,而是其部队作战理念和训练模式的现代化。简而言之:

首先,清军将领仍然坚持“经验”,对现代战争毫无概念。比如,清军大多不懂得如何部署步兵和炮兵,往往将炮兵阵地布置在“第一步兵阵地之内或之间”,使“炮兵成为突出目标,在战斗初期屡遭日军炮火破坏。"参加甲午战争的18名旅级以上日军军官中,有一半在欧美学习或考察过,懂得用火炮对清军进行致命打击。

其次,清军士兵普遍训练不足,很多时候只要求“打各种阵,步伐很整齐,放出连环炮,声音连贯”就行。战争爆发后临时招募的新兵几乎没有训练,只是学会“一起举起长矛往前冲,嘴里会喊& # 39;杀& # 39;。"另一方面,日军不仅有训练有素的步兵,还有独立工兵和辎重兵。清军至今不知道后者是什么。

这样,从国外购买的武器虽然先进,但在清军官兵手中却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清军进攻时,“没有完整的秩序”,& quot经常使用的队形是,在分散的队伍中挥舞旗帜开火,开火是随机射击。。清军发射的子弹“越过(日军),到达很远的地方。他们不考虑地形的利用,从来不用跪着拍,也不用躺着拍,都是站着拍”。清兵开火前要摇旗,正好是日军射击的目标。

另外,清军不懂得保养武器也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刘坤一驻山海关时,发现“从天津运到山海关的机枪四十挺,子弹十万发。他们被火车运到山海关,堆在沙子里,读了几十天,却没人管。在德国的一次教学实习后,发现整行中草药都是湿的,不适合敷用”。

正因如此,在平壤之战中,清军损失2000余人,阵亡日军仅180人,而日军人数基本相同(12000人),弹药供应远胜日军(清军步兵平均每人消耗三四百发子弹),也就不足为奇了。总之,甲午中日陆战是近代日军与中世纪清军的对抗,胜负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