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山海关之战损失多少?(李自成为什么会兵败山海关)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6 06:13

1644年,李自成大军东征。除了潼关和宁武关有部分顽强抵抗外,其他明军要么干脆投降,要么隔岸观火,让李自成轻松入京。据史料记载,李自成入京后,兵力一度达到百万,实力极强。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后来的大顺军实力这么强"山海关之战"掉进沙子里怎么办?

1.山海关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后金(清朝)多次出兵攻打明朝。只是清军在崇祯时,五次绕过山海关,入侵明朝腹地。以1642年的仁武之战为例,清军实际穿越大陆两千里,掠夺3省3州3县67乡88城,历时5个多月。但是崇祯还能顽强地治理明朝这个破败的国家,这是最根本的。

我们来看看清朝统治者的表现。1644年4月13日,多尔衮得知李自成占领首都的片段消息。在咨询了洪承畴之后,他仍然不敢南下而是选择了继续西进& mdash& mdash此时明知江山易主,正如他可以尽快南下争夺天下一样,他还是宁愿四处奔波,而不考虑再次争取吴三桂以洪承畴的旧族关系或者祖大寿的义气关系打通山海关。原因是当时山海关仍在吴三桂手中,清军仍将其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

可惜李自成入京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意识到山海关的重要性,否则也不会在19日入京十天后,29日就派唐统等人去拿下吴三桂。而李自成此时对吴三桂的态度也只是要有,不要灭。换句话说,李自成没有武力夺取山海关的想法。

可见李自成不仅对山海关一无所知,甚至对关外清军的动向和意图也一无所知。当然,目光短浅的不只是李自成本人,还有他的主要决策者。

2.双方决策者的战略眼光。

4月11日,吴三桂拒不投降的消息传来,李自成不得不提出亲征。按常理,这种亲征不仅应该而且必须高速进行,周围所有有远见的文臣武将都应该协助并全力执行。然而,李自成的两个主要顾问& mdash& mdash牛金星和宋献策仍然强烈反对这件事。另一方面,无论当时的形势如何变化,总有专家提出奇思妙想和策略,统治者会以高于常人的战略眼光采纳。

同样是在4月,已经3个月没有接到关内情报的清军,刚刚收到4月4日大顺军正在进攻北京的消息,范文程上书敦促多尔衮伐明。范文程仅凭战略直觉就预感到自己未来的对手可能是李自成而不是腐朽的明朝,于是云"中国虽然在和明争天下,但也在和流氓角斗"可见清方并不知道崇祯已死,大顺军有北京,因为那时候还不存在"与明争天下"问题。

这是因为早在正月初六,多尔衮就接到蒙古鄂尔多斯部的报告,得知李自成已于前年十一月进攻了陕北与鄂尔多斯相邻的延安、榆林、庆阳,也就是在同一天,他给李自成送去了国书,两人相约"齐心协力,取中原。如果一个区是混合的,财富将被分享"结果这三个月来,我们没有得到任何关于李自成动向的信息,可见清军对山海关的情况更是一无所知。可是就在摄政王多尔衮听从了范文程的建议,仅仅过了五天,也就是四月九日,他就着手伐明了。

3.故障原因分析

这就是战略眼光的不同,结果自然会不一样。后来也证明,如果范文程晚一天写信,或者多尔衮晚一天开战,结果就不一样了。李自成于3月19日拿下北京,多尔衮于4月15日接见了吴三桂派来的使者。然后转向南方,到达山海关外的威远台。那是4月21日的晚上。

这一切都意味着李自成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来解决长城门口的问题,当然也包括吴三桂的投降或者歼灭。以大顺军的招兵买马能力和对战争的适应能力以及后来的山海关战争,简直"关辽和吴",或许连两天都抵挡不住,那么试问一个月的时间,屡败屡战,让吴三桂和清军,反而一败涂地?

如果李自成进京后立即夺取山海关,分兵把守北京以北的所有关隘,大顺军虽然不会像八旗军那样勇猛,但进攻起来还是绰绰有余的。八旗军的优势在于马上飞奔。北京北边的山海关就不用说了,全是崎岖的山路。只有地理上的障碍才能牵制敌人的力量,减少一半的气势。若孤军深入,难以为继,若不能打击,多尔衮必然会卷土重来。等华北局势稳定下来,李自成就能经营江淮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大顺取代大明,汉政权还是取代汉政权。现在历史恐怕不会这样写了。

所以李自成的战略在山海关大战前就失败了,直到三月二十九日才派人投降吴三桂。第二,北京战败后,他们一直没有做好武力消灭吴三桂的准备。换句话说,这种优先退保的做法根本就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入京后迅速消灭吴三桂,以重兵夺取山海关。

可惜李自成等人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后来成了他们的宿命,让人不免有点"大意失荆州"以至于到最后,它辛辛苦苦建立的大顺政权功亏一篑& mdash& mdash我终于灭了明朝,却给清朝做了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