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包拯中了进士之后为什么没有去做官?(包拯中了进士为啥要辞官)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5 22:00

包拯这个名字,恐怕很少有人会陌生,它叫"包青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包拯,年轻时屡破神秘大案,受到朝廷赏识,但毕竟是虚构的。现实历史中的包拯年轻时也是这样脱颖而出的吗?他28岁中了进士,却在家呆到十年后才出去做官。原因是什么?

包拯,又名包熙仁,俗称包青天。28岁考中进士,之后没有去做官。直到十年后,38岁的包拯才开始离家做官。

事实上,包公并没有像《少年包青天》中描述的那样,从小就破案。他的青春和当时的朋友差不多,一直过着平凡的生活。

直到28岁才去北京赶考,成绩优异。考上了进士甲科前三十。而且在北宋,只有考试成绩优异的考生才能归入进士A的范畴,比进士A低一级,而当年的进士苏轼就是进士B。

可见包公已经很不错了。另外,前30名的进士可以直接授予官职,虽然授予官职的事实不是小事,但宋朝对进士的任用也是非常谨慎的。

一般来说,朝廷首先让那些前三十名以内的进士去基层锻炼,一般只授予他们八品官衔,直接派他们到地方做知县。

28岁的包公考上进士后,先被发配到江西大县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建昌郡在当时是一个大郡,可见朝廷对他的重视,派他为首领。

但是,28岁的包公没有去做官,而是呆在家里,而且这一呆就是十年,直到38岁才出去做官。

这不禁让人怀疑。二十年寒窗苦读,只为功名报国。今天终于有了成果,朝廷也很重视自己。出入官场的机会触手可及,报国之路指日可待。但包公终究没有去做官。

为什么?官场黑暗无聊?不想随波逐流,只想做个闲人?恐怕都不是。

《宋史·包拯传》中记载:"从进士开始,除了大理,建昌郡都知道了。如果你父母老了,你不能退出"。

俗话说"悼念父母,生下我",父母在家,包拯也不想离开父母出去当官。

于是包公请求上级辞去建昌知府的任命,希望得到一个离家更近、级别略低的职位。朝廷也很体谅他,派他去问州税监。

包公再次向他的父母征求意见,但他再次被拒绝了。《宋史·包拯传》中记载:"如果你要交国家税,但是你父母不愿意做,那就解除你的职务,回来赡养"。

朝廷体谅包公,封他为州税监,但包公的父母似乎坚决不让他出去做官。父母年纪大了,希望孩子能陪在身边。这可能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但孩子的未来也很重要。

不管怎样,从小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包公最终权衡再三,辞去朝廷职务,留在家中照顾父母。

至于外出做官,是在包公父母去世,他尽孝三年后,包公新官上任,知道天长县。孔子曾经说过:"孩子出生三年,然后脱离父母"。

就是这样。孩子在父母怀里的时间很长,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身体独立行走。孝顺父母三年有什么不好?

俗话说:"十月胎重,三生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