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为什么和遗书中安排的不一样曹操墓的疑团是什么(曹操墓 争议)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5 11:13

前段时间,曹操墓的发掘取得了一些进展。虽然被很多网友调侃,但是从严肃的角度来说,谁能不犯错呢?考证历史本来就是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和重新认识。但是,曹操墓还是给我们呈现了很多不同的东西,我们也很疑惑为什么曹操的遗书没有被执行。

近日,广受关注的曹

操墓有了新进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了2016-2017年度曹操墓考古发现,其中确认了两件事:

第一,基本确认已经找到了曹操的遗体,也就是说,这个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的大墓就是曹操墓。在曹操主墓旁边发现了一个小墓,专家认为是曹操长子曹昂的衣冠冢。

二是确认曹操墓墓地有内外夯土基槽、神道、东楼、南楼五大建筑结构。也就是说,曹操墓一开始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建筑,什么都没有"疑似埋葬"。

似乎随着考古发掘的最新进展,困扰人们千百年的一系列谜团正在逐渐被驱散,神秘的曹操墓也逐渐揭开了它厚重的面纱,即将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然而,它并不是没有其他的困惑。比如曹操生前下达的修建其墓地的最后命令,至今仍有疑问。

《三国志》中明确记载了终令颁布的时间,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这次很特别。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攻下汉中,但随后刘备领兵进攻,并在建安二十二年(217)末展开论战。汉中危在旦夕,曹操决定增援汉中。

曹操亲自率领主力从邺城到长安,始于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七月,终令于今年六月颁布。

此时曹操已经63岁,而在汉末三国时期,平均寿命只有30岁左右的时候,曹操也算"烈士的暮年",可能觉得老了,可能觉得这次汉中之战非同小可,所以曹操在出发前特意颁布了这道“最后的命令”,内容如下:

"埋葬在古代,他们将生活在不毛之地。西门豹寺的规矩是在西边守陵。因其高,不封或不树。《周礼》把人埋在墓地里。前有诸侯住左右,后有青博士。汉制又称陪葬墓。大臣列功勋者,当随守陵。它广泛应用于万亿领域,这使得它具有兼容性。"

这个命令不是正式的遗嘱,所以叫最终命令。重点讲述了曹操为自己规划建造墓地,并澄清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墓地区域要选在贫瘠的土地上,不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符合曹操务实的风格。曹操看好具体位置,就在邺城外西门豹庙以西的高地。

第二,陵墓的建造要简单,工程量不能太大。要利用当地的高地势作为墓基,上面不堆土,不种树,就是"不要封或树"目的不是为了保密,而是为了节俭。

三是规定了陪葬制度。曹操就是王维。他参照汉代的陪葬制度,要求凡是有功的大臣、将军,都可以葬在自己的寿陵里。为此,曹操要求尽可能扩大墓地的范围,使之能容纳足够多的死者。

相关要求明确,规定具体,不存在歧义。考虑到命令下达的时间,说明曹操是认真的。

按理说曹操的接班人曹丕应该执行曹操的这个命令。叶县附近应该有一片巨大的墓地区域,这里不仅埋葬着曹操本人,还埋葬着大量的文武官员,但结果却不是这样。

这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还没有搞清楚高陵附近有没有曹操的文武百官墓。其实就算你下点功夫去找,也不一定能找到,因为曹操手下的一些重要人物,到处都埋着。以下是边肖整理的一些材料:

河南许昌市北尚集乡王刚村东头贾诩墓;

于迅墓,一般认为在安徽寿县,出土了荀的残迹;

郭嘉墓一般认为在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范湖乡商城村;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荀攸墓;

江苏省盐城市杜妍县西郊射阳湖镇赵佳村陈琳墓;

山东省高唐县东河镇大华村华新墓;

河南省长葛县增福庙乡孟庄村钟友墓;

河南许昌市吴栋女店镇猫王村金桂岗毛杰墓;

河南省许昌市东张盘乡牟林村牟林墓;

夏侯渊墓,河南省许昌市城西河街乡河庄以北;

夏侯惇墓,河南许昌市城西河街乡河庄北;

张辽墓,位于安徽合肥逍遥津公园,一般认为是衣冠冢;

河南许昌市东张盘镇角徐村黄旭墓;

山东省巨野县昌邑乡李典墓;

典韦墓一般认为位于河南省邓州市纪坦镇。

这些人都是曹操的"老部下"大概是曹操最想陪伴的人。其实都埋在别处了。当然也有不太符合曹操在最后号令里说的"大臣和大臣将被列出"因为有些人严格地"陈晗"不是王维大臣,而是曹操让人扩建墓地,显然主要是为了这些"老同志""老部下"准备好了。

有的死在曹操之前,比如典韦。由于当时的条件,可能会就近安葬,但条件成熟时,也有可能迁陵。为什么不葬在曹操高陵的陵园区?这恐怕也是一个谜。

这次对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还发现,虽然当初高陵有巨大的地面建筑,但考古现场几乎没有发现建筑遗迹。"除了南面的一大块绳纹板瓦外,在一些柱孔中只发现了几小片绳纹板瓦和管瓦"这说明曹操高陵原来的地面建筑是"拆除"有计划地;。

这与历史记载是一致的。据《晋书》记载,黄三年(222),曹丕上书请求"高陵上层寺庙和房屋全部被毁",目的是"怀着从始皇帝手中拯救道德的野心",这次"有计划的拆迁"其实是曹丕做的动作。

曹丕为什么要这么做?显然,追随父亲曹操的遗志并不是关键原因。如果按照曹操的遗志,高陵巨大的墓地面积不仅可以拆除,还可以大大扩建,容纳更多的曹操"老同志""老部下"埋在这里。

当然,曹丕也不可能对父亲不敬,真的会来个"毁陵"他的举动可能与现实中的尴尬有关。

曹丕汉魏有禅代,成为曹魏皇帝。按理说,他就是曹魏"开国皇帝",曹操的父亲魏武帝的身份被追认了,曹操是汉朝的王维,属于"陈晗"理清这些关系,你就会发现问题。

如果说守陵是像魏武帝那样为曹操修建的,那就不适合在邺城附近。曹魏的都城位于洛阳。就算要陪葬,也要重新规划,重新开始。

如果守陵是为曹操当王维而建,那就更不合适让文武大臣陪葬了。虽然朝代更迭,但人其实都是去过邺城的同一批人。曹丕死后谁来陪伴?

所以曹丕想缩小曹操高陵的规模,陪陵之事就没有再进行了。后来又重点在洛阳附近修建曹魏墓地。其死后,曹丕葬于洛阳附近的寿阳陵,其子曹操葬于洛阳附近的高平陵。

临终时,曹丕颁布了最后的制度,对后事做了详细的安排,还强调"因为山是身体,封树也没用"但是陪葬的事情在高陵一番折腾之后已经成为敏感话题,他干脆不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