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已经没有优势为什么诸葛亮还要北伐?(蜀国后期为什么只有诸葛亮)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5 09:52

刘备参观山寨,最后见到诸葛亮时,诸葛亮告诉刘备他对世界大势的分析和未来的发展道路。可以说他对形势有很强的把握。然而,人毕竟不如天。就算能发展到三足鼎立的状态,总会有一些意外。诸葛亮在蜀国明显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坚持北伐。为什么?

小时候大家都背《

隆中对》。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战略,并完成了大部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要知道,在古代,地图并不像现在这样随处可见,所以大部分人都能对地形了如指掌,轻点鼠标就能找到各地的人物、风俗、物产等资料和书籍。那时候纸还没普及,竹简体积大,携带的信息少,一辆车也没有五十万字。诸葛亮能在这样一个缺乏数据和亲朋好友几句话的前提下,准确掌握领土分布、人口数据、军事实力以及他们文臣武将的性格和才能。基于这些分析,制定了“天下三分”的战略,简直为近代的参谋本部和情报部做了一切,不愧为武将!

但是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说法:"若有荆、夷过桥,可保其岩阻,西至诸戎,南至伏夷岳,外至孙权,内至政;若天下有变,则命一将军带荆州之军至万、罗,将军引益州之民出秦川"统一天下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确保荆州、益州的掌握。二是与朱融、易说、孙权等的外交关系。得到了修复,保证北伐时没有人会拖后腿,在国内把国家治理好,增强实力。第三,北伐的时间是世界已经发生变化的时候。

可见诸葛亮对此深有体会,因为诸葛亮写《隆中对》的时候,曹操已经差不多统一北方了,而刘备还在依附别人,没有地盘,军队也只有一千多。说实话,其他任何一个智者,比如郭嘉、周瑜、贾诩,大概都只会想着如何保命。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只有诸葛亮能在形势如此艰难的时候,清晰地分析全局,制定大战略。

而且即使刘备有了荆州和益州,整体实力还是远不如曹操。单从人口来说,公元236年蜀国人口只有94万,曹魏443万,同年东吴240万。就算算上荆州的人口,蜀国和魏国的人口比例是1:3,两国加起来是曹魏的三分之二。论文化、经济、粮食产量等等,蜀国的基盘和拥有中原的曹魏差距很大。要知道,汉朝时期,中国南方的人口一般只占全国的20%,这是北方灭亡,一部分人从大川迁徙到南方的结果。

那么,在三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三个都不具备的前提下,当诸葛亮出山前就清楚地知道,如果曹魏的实力不具备这三个条件,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那诸葛亮为什么不与民同息而继续北伐呢?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1.转移内部矛盾

我们知道蜀是由三个集团组成的。第一,我一大早就跟着刘备走向世界,但这部分在蜀汉建立后已经所剩无几,可以忽略不计。二是荆州集团,无论是官位还是土地财富,都只能随着荆州的丧失从蜀地集团的口中夺食。第三是蜀地集团。这部分人口最多,荆州失守后也逐渐失去了主动权,但荆州集团从他们那里抢夺利益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诸葛亮要想转移内部矛盾,不把力气浪费在内耗上,就必须对外发动战争。赢了就有新的利益安抚大家,输了就可以把内部矛盾变成对曹魏的仇恨。

2.蜀国和魏国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

就算想不与曹魏交战过安稳日子,也只能太平一时,而曹魏占据了当时中国最精锐的地盘,实力远强于蜀。随着时间的推移,蜀国情绪消失,军队战斗力下降,两国实力差距不断拉大,蜀国灭亡是必然的。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于统一北方的强国,四川很难独善其身。既然这样,不如趁着精兵还没死,老兵还有一段时间战斗,说不定还有一线希望。

3.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及其对刘备的承诺

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毕生的愿望就是帮助有恩于他的刘备统一天下。这个愿望可能被那些富有的武将们遗忘了,或许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但是孔明一直没有忘记二十年前他在那个草堂里告诉他已故的主人刘备的雄心壮志。他一直没有忘记,统一天下后,他要回到南阳工作。可惜,孔明的承诺是一辈子的承诺。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战战兢兢,念念不忘!即使我死了,我也感到遗憾"为什么天比我薄?"孔明从未悔改!刘备,你在天上看到了吗?你有多幸运能得到这样一个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