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日本人的手榴弹为何要磕一下才会引爆?这其中有什么原理?(抗战时期日军手榴弹的威力有多大)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5 07:13

相信你看过很多关于二战和一些抗日战争的电影,对日本武器也有所了解。手榴弹是热兵器时代非常常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信有很多资料的朋友会发一个细节,就是日军的手榴弹还没拔出来就被打掉了,为什么呢?这是什么原理?

首先,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就有了掷弹

兵的编制。当时日本掷弹兵装备的手榴弹还是很旧的,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甲午战争后,日本再次选择向欧洲学习,加快发展自己的手榴弹。最终,欧洲刚刚兴起的蛋形手榴弹成了日本手榴弹的模板。

当时欧洲的鸡蛋手榴弹启动方式很简单,拔出枪机6秒后必然爆炸。这样的设计在投掷的时候似乎很靠谱。然而,当螺栓不知不觉地脱落时,士兵的伤亡也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日本在螺栓的设计中增加了一个推动式保险丝,以确保使用的安全性。一般情况下,日本士兵使用手榴弹时,需要先拔出枪机,然后击打头盔和脚后跟上的圆柱段,将圆柱压下,触发导火索,可以说是极其安全的。

但也带来了使用的繁琐和导火索点燃的缓慢。太平洋战争中,战争初期被打得弃甲跑进丛林的士兵,面临着使用这种压力榴弹的困难。很多日本兵从前线撤退的时候都不是头盔,连鞋子都湿透了,往往导致日本兵没有硬的地方去触发手榴弹。因此,在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优化了手榴弹的灵敏度,使其更容易触发和投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