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什么意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典故来历介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有什么典故)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5 04:00

"山川异域,月与天同"最近在网上流行起来。很多网友都很好奇这句话的含义以及背后的典故由来。所以今天就来说说这个故事吧。"山川异域,月与天同"是日本奈良时代的皇族长屋王写的,意思是"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但我们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这句话被绣

在长屋王赠送给中国僧侣的一批袈裟上。因为和尚鉴真六次访日,增进了两国的友谊,当年出海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这句话背后的寓意也承载了两国的友谊。

说"山川异域,月与天同"这首诗。

这位诗人来自日本。长屋王",“全唐诗”的注解是"长谷,日本首相"他是天武天皇的孙子,也是隆亲王的长子。他生于公元684 -729年,卒于公元684-729年,是当时日本政坛的重量级人物。长屋王曾经制作了一批袈裟赠送给中国僧人,并在袈裟上绣了这首诗,大约是在唐玄宗统治初期。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山川异域,风月同。把所有的佛教徒都送来,然后聚在一起。

这首诗在历史上最大的影响是和尚鉴真对日本有非常友好的印象。公元742年,来唐的日本高僧荣叟在扬州拜谒鉴真,要求鉴真派遣优秀子弟赴日。鉴真回答道:

"昨天听说南越寺禅师迁址后,生了日本王,繁荣了佛教,帮助了众生。我还听说日本长屋王尊崇佛教,制作了数千件僧袍来教导日本的高僧。袍边绣了四句:‘山川异域,日月同天;派所有的佛教徒,有一个共同的纽带。”从这个角度来说,诚心是一个佛教兴盛、有缘的国度。"

这一记载见于日本高僧元开所著的《唐大河东征传》。长屋王给袈裟的好意无疑坚定了鉴真接受邀请、渡海赴日的决心。他问是否有门徒愿意回应这个问题。请"我去日本传法,弟子们都沉默了——在当时的唐人眼里,日本是一个偏僻野蛮的地方。根据弟子项燕所说。对方国家太远,生活难以为继,海阔天空,人迹罕至,中国难住"渡海的风险太高,投胎不容易,在国内投胎更难,所以"和尚是沉默的,没有权利"。见此情况,鉴真转头对荣嗖、郭子两人答道:

"人不去,我去耳。"

荣叟和赵朴邀请鉴真访问杜东,执行日本政府赋予的使命。自公元733年来到唐朝后,他们拜访并邀请了洛阳、长安等地的高僧,但没有成功,直到他们遇到了鉴真。

日本政府派人去唐朝请和尚有两个原因。一、佛教传入日本后,长期未能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尤其是"三司七证"(共10名僧人),于是元兴寺打了一个请求,要聘请有居士资格的外国僧人(不仅唐朝有,朝鲜、印度等地也有),得到了皇帝的许可。其次,当时在日本,有很多僧侣为了避税和劳动而降薪,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劳动招募。聘请合格的指导教师,建立一套完整的考试、验收、评估和公开考试制度,将有助于改变私人剃须盛行的社会现象。

唐玄宗天宝二年,即公元743年,鉴真和21名志愿军首次东征。同行的还有荣叟等人(权臣李的弟弟"家庭僧侣")和如海(韩国和尚)。陶行知自视甚高,俯视大海,以"少学"反对以渡海为由向东。被激怒的如海到当地衙门举报道航,说他造船入海勾结海贼,打算引进"五百名海盗进入了这座城市。。当地政府逮捕了荣嫂、赵朴、道行等人。经过4个月的调查,如果海因被诬告,被判60鞭,道航等人被释放,船只作为官方财产被没收。

同年12月,鉴真与80多名僧侣、工匠和画家第二次前往东方。出发后不久,船就被风浪弄断了,大家没办法,只好上岸修船。船修好后,开始了第三次东渡,但到了舟山又触礁了,大家只好又上岸,在明州阿育王庙(县属今宁波)住下。有"越州和尚"通知政府荣垂和其他人引诱中国僧侣到日本。荣垂被地方当局逮捕,并被送往首都。途经杭州时,他假死而逃。

天宝三年,人们准备第四次东渡,去福州买菜搭船。弟子尤灵和其他人不想让鉴真去政府报告这件事。大家在黄岩县被政府追杀,押解回老家。

天宝七年,左戎、赵朴再次赴扬州拜见鉴真,筹划第五次东渡。大家6月份从扬州出发,结果遭遇飓风,在海上漂流了十多天到了海南岛。在海南,鉴真一行逗留了一年多,直到天宝九年才经雷州半岛绕过广西,经广东、江西返回北方。在回北方的路上,鉴真遇到了一个自称能治疗眼疾的会议半决赛选手。庸医将军只是"黑眼睛"鉴真完全失明了。容吹也死在从北方回家的路上,这对大众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不想去扬州被地方官抓起来(诱降鉴真之罪),又不忍心继续怂恿年老体衰的鉴真继续尝试东渡(他已经63岁了,他最依赖的弟子项燕也已经去世了),于是半路与鉴真告别。

天宝十二年(753年)十月,日本使节藤原清河一行赴扬州访问鉴真。藤原等人告诉鉴真,他们知道鉴真曾五次东渡,所以当他在首都时,使团试图获得唐玄宗的许可东渡。但是唐玄宗的遗嘱是"命令道士去"人们希望传教会把道士而不是和尚带回日本。藤原让鉴真自己决定是否冒险偷渡,第六次赴日。鉴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10月19日,鉴真一行随团悄悄离开扬州,12月10日抵达日本。六次东方之旅持续了十二年。

公元754年,鉴真入京平城,在东大寺大佛殿花钱,在此为圣武天皇、孝谦天皇、僧尼等400余人授戒。公元758年,日本朝廷表彰鉴真的功绩,授予他"大和"这个称号,并把太子的旧居作为专门的道场,在,就是现在著名的唐寺。

鉴真在日本生活了十年,关于这十年间的具体情况(主要是政治情况),学术界存在一些分歧。王向荣的《鉴真》一书认为,由于意识形态观念的差异,鉴真一度受到日本宫廷的冷落"奈良老团"挤掉了。其中一个重要的证据是,公元758年,淳仁皇帝在登基的同一天,解除了鉴真的僧侣首都的职务。王矜霖认为,"鉴真在日本国内受到支持和尊敬",他的解雇"首先是鉴真自己的要求"证据是,元亨的解释中记录了"这一天,鉴真被授予(大和)。作为一个刚开始出家的人,确实吃过繁杂事务的苦,所以有这个解释",因此,"如果鉴真自己没有提到,法院也不一定会解除他的僧侣职务"。

事实上,历史的真实情况不一定是这两种意见中的一种。如前所述,日本朝廷在国外聘请高僧是有世俗政治目的的,在政治层面引起一些势力的反对,是合理的。鉴真访日的目的是传播和交流文化,而不是追求政治地位。然而,对于日本朝廷来说,如何对待鉴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化问题。纵观鉴真在日本的十年,有两点值得注意:(1)日本政府对鉴真文化地位和生活状态的尊重从未减弱;(2)政治立场确实调整了,但调整的方式还是给了鉴真很大的尊重——根据淳仁皇帝的圣旨,鉴真撤大和尚都的公开理由是"政事急躁,不敢努力"考虑到鉴真已经70岁了,而且双目失明,他的精力和身体状况实在不应该纠缠于具体的政务。同时,淳仁皇帝给了鉴真住所、水田和旱地,以及宫殿作为讲经堂。

763年,鉴真死于异乡。这位76岁的老人,历经艰难困苦,在汹涌的大海中扬帆起航,用余生回应长屋王的"山川异域,月与天同"。

这是一个简单而伟大的"以善意回应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