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语是什么语言?哪些地区讲晋语?(晋语是什么语系)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5 00:39

晋语是北方唯一的非官方方言。目前使用晋语的约有6000万人。晋语和普通话最大的区别就是晋语保持入声。晋语一般有五个声调,但也有六七个,所以发音上会有连续变调。有说晋语起源于方言的,也有说晋语起源于赵魏方言的。历史上使用晋语的代表人物有武则天

、王昌龄和杨家将。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晋语。有兴趣的话,来看看吧。

中国北方人所说的一切都是"普通话"有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甘肃宁夏的人说兰银官话,就连西南的云南贵川也说西南官话。

所谓"普通话",可以理解为官话,周朝叫"雅言",明清时叫"普通话"1909年,它开始被称为"普通话"。山东人和四川人说的话虽然和普通话相差甚远,但都是"普通话"。只有以山西为核心的晋语区才是中国北方唯一的方言区。其他六种方言都在南方,吴语、湘语、客家话、闽语、越语、赣语都在南方。

晋语人口约4570万,其中山西2000万(不包括属于中原官话的运城、临汾),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近1000万,陕北约430万。

晋语和北京官话有很大不同。晋语的语言特点比北京话古老得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语言的历史面貌和演变。有学者称之为"语言的活化石"。

晋语最重要的特点是入声。汝生是什么?普通话有四个调,分别是平仄、上声、上声和降调,晋语还有第五个调——入声,也叫"爆破声"。用这个"爆破声"晋语和其他词很不一样,所以人们说"普通话"只有山西人说方言。

晋语又可进一步分为八个片:并州片(太原古称并州)、吕梁片、上党片、五台片、大堡片(大同-包头)、张虎片(张家口-呼和浩特)、汉芯片(邯郸-新乡)、志丹片(志丹-延川)。

为什么金灿方言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北方唯一的方言?

首先是地形造成的。我们看地图,晋豫地区和黄土高原重合。它东起太行山,西临贺兰山,北至阴山,南至魏奋河谷。这个地理区域被最典型的黄土高原所包围。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山谷幽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样的地理条件必然导致它被关闭。外面进不去,里面出不去。久而久之,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城头随着王者的旗帜而变化。然而黄土高原在一隅,涛声依旧。"不知道有没有汉人,不管魏晋"。

在中国北方的其他地方,我们看中国地图。东北是中国最大的平原,河北山东位于华北平原,中国第二大平原,河南安徽,江苏北部是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平原。关中八百里是秦川,甘肃有河西走廊连接东西。整个北方大部分地区信息传递和人民交通都很方便。当然很难保留这种语言的独特性。

其次,是历史造成的。春秋战国以前,"金语"地区生活是"北帝"这群人是真正的黄帝子孙。

晋国建立后,"金语"自然成为晋国的国语,河北西部、河南北部、陕西北部也是晋国的领土范围,维持着统一。汉、赵、魏分晋后,汉都阳翟(今河南蔚县)迁至新郑,占据山西省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赵国都城晋阳(今太原西南)迁至邯郸,先后占领山西中北部、陕西东北部、河北西部和西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可见,朝鲜和赵的疆域是晋语区的基础。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这种格局并没有大的改变。历代地方的变化,不仅使这种格局越来越符合晋语区的划分,也使晋语区的划分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基本一致。

第三是文化造成的。长期统一的行政隶属关系和相似的自然环境,使得晋语区在语言、文化、民俗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形成了相对独特而稳定的晋语文化。

最关键的是,晋文化在历史上并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或分裂,一直保持着一致性。秦汉唐宋时期,晋语地区,尤其是雁北、陕北地区的民族构成比较复杂。几十个民族先后聚集于此,这一地区成为各民族的大熔炉。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体内有几十个民族,如隋唐的皇室。他们是什么民族?父亲是汉族,母亲是鲜卑人,祖母是匈奴人。这种人民族倾向差,民族意识弱。不管叫什么国籍,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投降。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也能接受。反之,无论哪个民族都能接受他们。这样的大杂烩文化不太可能被种族清洗,人口依然存在。

元明清时期,近八百年来,金文化区避免了一次又一次导致大灭绝的战争,如蒙古人征服中原,元末农民民族战争,夺阶级战争,明末李自成张农民战争,清朝入主中原,太平天国战争。中国北方真的没有几个地方能躲过这么多血腥的屠杀战争。打开地图。中国北方哪个地区在过去的800年里避免了这么多灭绝性的战争?没有,只有山西避免了。山西,"山河内外"这是一块真正的福地,避免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其文化未被分割,人口得以保存,历史未被切断,形成了延续至今的较为完整的晋文化。

第四,晋语地区的人们勇敢好战。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也就是晋语区的人,有自己的匈奴人、鲜卑人、党项人的血统。这些民族勇猛、野蛮、坚韧,因生活困苦、生活贫困而英勇善战。他们见过太多战争,在其中成长锻炼,能打仗。面对这样的一群人,你要想征服他们,你得想一想,算一算,看你能不能买单。就像欧洲的瑞士,地势险要,全民皆兵,特别能打仗。所以在一战和二战中,侵略者觉得攻打瑞士不划算,瑞士幸免于战争。面对同样擅长战斗的黄土高原人民,征服者大多采取妥协政策,双方各让一半,晋语地区的人口得以保存。这其实是"通过战争实现和平。这也是晋语区文化较少被破坏,没有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促进了晋语区的最终形成。晋语地区一次又一次避免战争。明清时期,中国北方的其他地方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乌鸦"嗯,只有山西人口过剩,所以有"国槐"人口的迁移使晋语区的面积不断扩大。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国槐"移民,众所周知,自不必说。

清初,清朝康熙皇帝实行"移民的坚固边界"政策,导致著名的"向西走"大量的山西人和陕北人迁移到内蒙古,直接改变了内蒙古的人口构成。

在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晋商的活动。据有关统计,近代以来,晋商占山西总人口的25%以上,很多地方高达40%~50%。这些商人到处传播晋语,扩大了晋语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