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礼仪有哪些争端?最后是如何解决的?(中西礼仪文化差异)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4 22:13

说到中西礼仪,我们都知道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其实和当时中西文化有关,因为中国一开始就是封建国家,中国的人民群众还有很大的腐朽落后的原因。从古至今,中西方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一些关于礼仪的争议和争论。我们来看看当时这些纠纷是怎么解决的!

王,男,

1949年10月10日出生,汉族,河北省辛集市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晚清政治史。主要著作有《江南的风与烟》、《隔膜、冲突与融合——清代外交礼仪之争探析》、《清代通鉴·道光卷》等。

随着中国在政治上成为半殖民地的历史进程,清廷再也无法维持中国走向国家这种甚至是表面的自欺欺人的门面。1890年颁布法令,规定今后每当外国大臣上任或离任,清帝都要接待,并勤守礼仪。

1873年,外交大臣五次向清朝皇帝鞠躬。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列强的大臣们和清政府再次就中外礼仪问题进行了谈判和交流。这次谈判不同于以往的谈判,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首先,各国部长反客为主,完全处于发号施令的主导地位,完全无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以往几次中外礼仪之争,基本都是清廷以外国使节为主题,提出清帝接待外国使节的具体时间、地点、方式和礼仪细节,多少有些以上者为主导(不管是不是)。

各国使节虽然可以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拒绝或部分更改,但基本都是处于客卿的地位,基本都是在清廷界定的礼仪范围内争论。日本大使三岛先生虽然挺凶的,但除了被恐吓回国,他也没别的招数。在这场礼仪之争中,各国大臣对谒见清帝的地点、方式、礼仪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而清政府则处于顺从和接受的屈辱地位,只能在各国大臣指定的范围内与他们协商,探讨能否做出一些改变。1901年4月19日,

以列强为首的大臣葛罗干代表列强向清政府大臣发出照会,提出"各国都会在太和殿迎接皇帝,有一国的使节会单独到清宫参观。当一个特使提出一本书或国书,他会派鱼雨和他应有的警卫到大使馆,他们将与工作人员移动。看完仪式后,他们将作为一个整体返回。被赋与国书的使臣必须走中门,皇帝必须亲自领国书;各国使节下到宫殿台阶;如果设宴招待(各国的大臣),皇帝会亲自坐在干青宫里。

第二,外交部长们。盟军胜利后,"有了就要"提议的条件极其苛刻,令人信服。比如,列强的大臣们提出,呈送书信或国书时,必须坐皇家的黄轿子,大臣们渴望在清宫台阶前看到清帝上下,这让清廷感到极其尴尬。根据中国的制度,只有最高皇帝才能乘坐黄色的轿子。清廷认为各国大臣乘坐皇家黄色轿子,"太不符合中国体制了","真是骇人听闻"。来自世界各地的大臣乘坐中国王子使用的绿色大轿子。足以显示盛大"。中国的王公大臣们都在宫门下了船。

只有在故宫得到皇帝特别赏赐骑肩的人,才能坐轿子到京云门。因此,清廷认为各国大臣效仿中国的王公大臣在故宫特别奖励骑肩,坐轿子到京云门外下轿"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