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班簋介绍班簋为何能惊艳世界?(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最重要的价值)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4 17:00

班规是西周青铜器,高27.7厘米,口径26厘米。腹部用阳线装饰形成兽面图案,四耳兽首十分精致。班禅早年曾藏于清宫,但何时出土无从得知,后经过八国联军时被流散。直到1972年,北京市文物局在处理文物时,班规才得以修复,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班禅有

三千多年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在这里,我们将介绍这种经历过世界的青铜器的起源。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珍贵文物。因为某些原因,他们要么被损坏,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要么消失了,下落不明。但是,也有一些曾经名噪一时的国宝,却差点毁于一旦。就是因为机缘巧合,我留在了人间,比如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70年代初,由于条件特殊,全国各地的文物部门都派人把守当地的垃圾收集站,就是为了尽可能挽回损失。北京市文物局派胡宇恒和华毅武看守一家旧货店。这两位专家是师徒关系,其中胡宇恒年龄较大,三十多岁的华毅武主要做采摘工作。

据他回忆,那天他捡到了一面唐镜,非常罕见。后来,他竟然发现了一些青铜器的碎片。关键是他在这些青铜器上发现了饕餮纹,而且是单线的。根据他对青铜器鉴赏的知识,认为是西周的,于是赶紧叫来了胡玉衡师傅。两人在柜子里翻找类似的碎片,找到了一块有很多铭文的。折腾了一下午,他们收拾了一下,带回了文物局。

根据碑文,专家断定这是一件著名的班规,立即震惊了文物界。因为班禅确实是国宝级文物,传承有序,渊源明确,很早就进入清宫宫廷了。据说乾隆一直很喜欢它,它的目录和题词也被收入了清皇室编纂的《西青图画书》十三卷。

直到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在混乱中,它的下落不明,很多人以为它已经遗失在海外。没想到几十年后它依然出现在北京,只是伤痕累累,断成几十块,也不知道它经历了怎样的厄运。

为了振兴国宝,北京市文物局将其送到故宫博物院,请当时著名的青铜器修复专家赵及其徒弟霍海军进行修复。那时候的班规真的很可怕。身体少了三分之一,四个三脚架腿只剩下两个半。底部破了一个洞,剩下的都是一堆碎片,很惨。

如果是奇形怪状的青铜器,修复起来会极其困难,但是班禅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就是它的图片可以在我们刚刚提到的西青绘本中找到。这给修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了绘本,有了扎实的基础,赵先生带着徒弟,花了半年时间,终于还原了这件国宝。它出现后,立刻让世界大吃一惊。

篮子的高度是27.7厘米,口径是26厘米,它有四条腿,并配有动物的头。在它的肚子上,不仅有饕餮纹,还有兽脸纹。整个器皿不仅极为精致,而且简洁稳重。也许很多人不明白芦苇是什么。其实最初是作为盛放食物的器皿,后来成为礼器,一般和青铜鼎一起使用。《周礼》中规定,天子为九主八主,诸侯为七主六主,大夫卿为五主四主,地位十分重要。

班规最有价值的是刻在其鞋垫下的20行197字碑文。一般来说,青铜器上的铭文越多,价值越大。竹竿上刻有近200字的铭文,比很多重武器都多。更为关键的是,这些碑文记录了周成王下令毛伯发征服东方的历史。它不仅对研究西周早期的历史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当时贵族的礼仪制度也有参考价值。

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是对班规的出现最兴奋的人。早年,他曾找过一个班,但一无所获。没想到晚年还能看到国宝重现,于是他在1972年第9期《文物》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班规再生》,感叹道:

1935年,我曾将其收录在《金话两周》中。铭文和图像都出版和雕刻。那时候还没看到原器件和扩展,一转眼就是三十七年了。

如此珍贵的国宝,曾经是皇宫的皇家珍藏,曾经生活在民间,也曾经遭遇厄运,差点毁于一旦,但最终还是保存了下来。这么多国宝,谁那么倒霉,谁那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