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到底杀过多少当世名人?为什么会杀他们?(曹操杀过谁)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4 07:00

众所周知,很多三国时期的名人都死于曹操之手,其中有一些在《三国演义》中被夸大了,使得他们的死更加戏剧化。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很多人都是被曹操害死的。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被曹操杀死的三国名人,以及他们的死因。

曹曹参之所以能一统北方,取得

天下第二的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济济。所谓"英雄将领如云,谋士如雨"以名人为主体的曹操"智库"多达93人。曹操爱才若渴。连刘备这样的枭雄都想归他指挥。建安后期,他多次下达求贤令,明确提出"精英管理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方式。选拔标准,广招天下英才。但是,一旦人才不能为曹操所用,或者性格中多疑狭隘专制的一面发作时,曹操对名士是毫不留情的。

粗略统计,被曹操逼死或杀害的人才、名人至少有10个。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被曹操杀害的东汉朝廷大臣、反对者(如前友张淼)及其名士,以及建安后期参与谋反的士人。

杀死边防士兵引发了一场叛乱。

192年,曹操在地方官僚和名士的支持下成为兖州刺史。当时他的实力还不够强大,地位也不稳固。兖州属于中原"四战之地"被强敌包围。州内各郡太守和贵族家庭也有不同意见,包括曹操青年时期的好友、前党员、陈留郡太守张淼。曹操起兵的时候是张淼的下属,现在却成了张淼的上级,这让张淼很不高兴。

卞让和子都曾在将军何手下当过幕僚,后来都成了扬州九江郡的知府。边让认为自己不适合当太守,于是辞职回家,到了兖州陈留县。作为与孔融齐名的名人,卞让"倚仗才华,不屈于曹操,更有轻蔑之词"曹操大怒,杀之,灭边族。这捅了马蜂窝。兖州"书生的愤怒和痛苦"曾经支持曹操的名人陈宫和张淼联手吕布发动叛乱。

兖州各郡纷纷叛变,只有鄄城(兖州首府)、范、东阿还在曹军手中,当时曹操正在进攻徐州。如果被留下的于迅和程羽没有冷静处理,就不会有王伟的未来。曹操用了两年的时间彻底消灭了叛乱。1999年吕布战败后,陈宫也被俘虏。曹操忘了旧怨,劝陈宫投降。陈宫不为所动,杀了他。

曹操从兖州之乱中学到了一个教训:名士的重要性。即使是没有治国才能或军事才能的名人,也不可能成为曹操的幕僚,但他们有很高的声望,与富人交朋友或结缘,当地的富人和百姓也往往追随。在权力不够强大的时候,不应该随意杀死名人,而应该充分利用他们的威望和号召力。官渡决战前,在袁绍大举进攻曹的影响下,曹操控制了这一地区"四重奏的崩溃,看远看近"。曹操派陈群、何奎等一批名士到谯县各镇各县,稳定民心。

193年杀了边让之后,一直到204年前,曹操没有杀他的一个名人(不包括战败或想叛变的陈宫、巨寿,也不包括不是名人的华佗)。而是以朝廷的名义征调了一批桀骜不驯的名士,比如米芾、孔融等。

米芾和以前的边防军一样,多次鄙视曹操,曹操得到了教训。他又忍无可忍,最后干脆把米恒推荐给了刘表。大名人孔融不仅对曹操冷嘲热讽,而且反对曹操篡位。不过曹操也隐忍了很久。208年当了宰相,权力更加稳固后,他趁机除掉了孔融。

后来名人被杀,要么是因为政见不合,要么是因为容不得别人。

平定冀州前后,东汉朝廷几乎空,曹操当政,其野心充满了质疑和非议。兖州之乱后,自命不凡、绥靖名士的面具逐渐被摘掉。205年,曹操下令"整洁的风俗",除掉亲信,加强言论控制,主要是针对孔融这种"浮华的男人"。

是许由更早地揭露了曹操自命不凡的一面。官渡之战时,许由投奔袁绍阵营,建议曹操攻打袁俊粮草所在地吴朝。曹操亦步亦趋,一举击败袁绍。许由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看不上曹操,甚至用绰号“阿藏”来称呼曹操。曹操假装不在意,其实是嫉妒。2004年,他终于抓住了把柄,杀死了许由。

与孔融同年被杀的周布衣,在汉末历史上并不突出。事实上,他是一个年轻的天才。他和曹操最宠爱最聪明的儿子曹冲关系很好。曹操想把女儿嫁给周布依,周拒绝了。不久后,曹操派刺客行刺。周布衣死于17岁。据史书记载,他之所以被杀,是因为曹冲病死后,曹操认为其他儿子将来控制不了周布衣。

在作者看来,这个理由很牵强。一个17岁的少年,再怎么有才华,能比得过曹操的谋士和智者吗?曹操杀周布衣的真正原因是权力越大,越充分暴露了曹操性格中狭隘专制的一面。小周布衣竟敢拒绝东汉丞相的好意(司空),不识抬举!

楼贵,字伯,荆州南阳郡人,年轻时与曹操有交情,后成为曹操谋士。随着曹操平定冀州,征刘表,击败马超,屡建功勋,曹操感叹"子博的计划并没有那么孤独"。后来楼桂说"这一家人(曹操)和他的儿子今天很开心"。曹操认为他诽谤,把他关进监狱,杀了他。其实很有可能楼贵的聪明才智已经被曹操嫉妒了,也有做高震主子的嫌疑。他的粗话只是曹操除掉他的借口。曹操爱才的另一面是度量狭窄,残忍易杀。

与娄圭同年,于迅被杀。于迅是一个低调谦逊的学者型领袖。他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娶了曹操及其部下,但反对曹操篡位。鉴于于迅的贡献、威望和地位,曹操不敢直接杀他,于是逼于迅自杀。

道路的本质是"建安七子"其他知名作家在曹操幕府中充当笔杆子。曹操唆使吕翠对罗志和孔融犯罪。孔融被罚后,人们看到了吕翠的文章,"皆羡其才,畏其笔"。这个恶毒的科举状元也下场很惨。215年随曹操大军去汉中时,路是国粹"搭上非法顺风车,求驴告白","请驴子吃点东西。可能是经济犯罪。

216年和219年,曹操先后杀了崔琰和杨修。具体原因后面分析。从204年到他去世的15年间,曹操至少杀死或逼死了他的8位名人。而之前的11年,即使算上不知哪年被杀的桓少,也只有两个。在这十位名人中,只有于迅是纯粹因为政治问题而去世的。孔融、崔琰、杨秀芝之死,既是政治因素,也是曹操的性格因素,而卞让、桓韶、许由、周布衣、楼贵都没犯什么大错,只是曹操眼里揉不进沙子。不敬,失态,甚至仅仅是高,都会导致死亡,有个伴就像个伴!

事实上,由于曹操的猜忌、猜忌和杀戮,程羽、贾诩、柳椰等忠臣和足智多谋的谋士都谨小慎微,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崔琰和杨修之死

崔琰出生于东汉名门望族清河崔氏。师从大学者郑玄,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故以正直著称。崔琰早年在袁绍手下。曹操平定冀州后,开始为曹操效力,成为"东丞相曹椽西属征",也就是负责人事选举的职位。

216年,曹操被提升为王维,崔琰推荐的杨循称赞曹操的功绩。一些人嘲笑这是在迎合权力。崔琰拿着杨循的文章读了,并写信给后者说:"存表,是好事!时间变了,也会变。"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你的文章写得很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以后会有公正的评价。"

有人把这封信报告给曹操,他感到很内疚。当事情改变时"被理解为暗示他将取代汉朝。简直是屈尊污蔑,崔琰下狱,判理发劳改。没想到,崔彦服刑期间,邀请嘉宾参会,言辞不留情面,好像很不满。曹操以为治好了你的罪还这么嚣张。一怒之下,下令处死,崔琰自杀。

崔琰因言自杀固然与曹操多疑、小心眼、嗜杀的性格有关,但曹操与崔的矛盾由来已久,深刻而复杂,并不是上面说的那么简单。

崔琰长期负责选举人才,他的标准是忠、孝、义,是典型的儒家候选人,以德为本。曹操主张"精英管理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方式。,发布于2010年"求才顺序",已经明确提出了。2017年,第三号令下达,曹操更加露骨。人才只要有能力,没心没肺,都可以任用。作为一个儒家,崔琰拒绝执行这样的标准。曹操把崔琰从人事部门调过来,管理宫城内外的治安。崔彦的不服从,为他后来的杀人埋下了伏笔。

崔琰得罪曹操的事又一次牵扯到了李俶。曹操打算让曹植做他的继承人,但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所以他偷偷问他的官员。在所有被征求意见的大臣中,崔琰行事冲动,公开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曹丕应该是太子,他说他要"誓死捍卫它"。崔岩的言辞激烈而大胆。在正式决定之前,他暴露了曹操的真实意图。不是有疏远父子感情的嫌疑吗?但建储之争再次表明崔琰信奉儒家的有序老龄化思想。

恐怕曹操此时就有了杀崔琰的想法,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借口。崔琰信奉儒家思想,有着和于迅一样的气节。结果,他落得和于迅一样的下场。

杨修是汉末政治家杨彪的儿子,是曹操为数不多的几个臣子之一。杨修多次揣摩并指出曹操的真实意图,已经犯了身为大臣的大忌。更重要的是,杨修是曹植的助手,曾多次帮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曹操得知后非常生气。

曹操立曹丕为太子后,仍然偏爱曹植,想给他一个机会。219年,曹仁被关羽困在樊城,曹操命曹植领兵开道,挑选能与关羽抗衡的黄旭。此时曹魏和孙吴暗中联合对付关羽,整个战局已经对关羽不利。当然,曹操并不指望曹植能在战场上杀敌,但只要他走过场,表现出领导总务的能力,曹植就有理由再次与曹丕争夺太子之位。

曹植出征前,曹丕饯行,曹植被心怀不轨的曹丕灌醉,错过了第二天的出征。曹植把这么重要的军事大事当成笑话,曹操大失所望。这样的人如何成为合格的继承人?如果换个人当总指挥,可以问延误军机罪。他心爱的儿子不能杀,不能放任不管,所以曹操杀了杨修。这其实是对曹植的严厉警告:以后我不会保护你了,你少管闲事。在一定程度上,杨修成了曹植的替罪羊。但杨修深陷建储之争,不知如何收敛自己的智慧,这是曹操深为忌讳的。曹操需要的是一个合适的机会。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好的政治家。他善于笼络和使用人才,也能打破儒家的窠臼,提出"任人唯贤就是升职,不管是什么行为"用人标准大大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但随着曹操权势和威望的增长,他不容置疑、多疑、专制、凶残的一面也越来越强化。所以曹操所杀的名人中,大部分是因为个人原因得罪了曹操,而不是因为政治上的不合作或背叛。即使是因为政治原因而被杀的名人,也或多或少卷入了与曹操的人格冲突。换句话说,曹操多疑,偏狭。

崔琰和杨修,这两位最终被曹操杀死的名人,卷入了保护区的建立之争。此外,名人毛杰也支持曹丕。他抱怨崔琰之死,被曹操革职,在家生气。国库的建立确实是曹操晚年头疼的事情。除了上述名人,曹操的很多官员都参与其中,司马懿是曹丕最好的朋友。曹操认为司马懿高瞻远瞩,不忠诚。他想快点摆脱帖子,却被曹丕立救了。结果埋葬曹魏王朝的,是没有被杀的司马懿及其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