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军有多猛?一个团能打败六倍强敌(北伐军打到哪)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4 05:39

中国清朝灭亡后,全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军阀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服从谁。当年的北洋军阀,北伐军,安徽军阀等等都是很有实力的军阀。在北伐军与北洋军阀的战斗中,北伐军最终取得了胜利。很多人认真地认为,北伐军之所以能打败北洋军阀,应该是在兵力和武器上

更占优势。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根据西方军事历史学家菲利普·S·乔维特(Philip S.Jowett)所著《痛苦的和平:1928年至1937年的中国冲突》一书的考证,北伐军在战争初期(1926年7月)约为10万人,1926年底增长到26.4万人,1927年春才增长到70万人。

另一方面,与之对抗的北洋军阀当时有70万到100万的兵力,装备精良。可以说,在1926年7月至9月的反吴战争和此后的反孙战争中,北伐军的前线部队并不占优势,甚至处于明显的劣势。

比如两湖战场初期,吴仅在湖南就部署了10万兵力,而北伐军进入湖南只有3个军,约5万人,其中负责主力任务的只有3万人,被称为"与他们的对手相比;寡不敌众"。

而且需要强调的是,北伐军好像有7个军,10万人左右,兵力好像不少。但战争初期,除了4军(以粤军1师为老班底)和新桂系7军外,其余5军大部分都严重畏敌,认为北洋军阀尤其是吴的部队"训练有素,极度精英"甚至威胁"北洋军所向披靡"。此外,这些部队(来自湖南、云南和广东其他地区)无处不在"柯俊"心理,所以都被动观望出兵,暗中保存实力。

于是,四方面军发扬主人翁精神,自告奋勇当北伐先锋,以叶挺独立团为先锋,率先在湖南作战。在湘南,叶挺独立团以一敌六,一口气击溃对手六个团,取得了北伐初战的胜利。

1926年10月初,在江西王家铺,因连续作战而减员至7000人的7军,与孙两个师会师。面对三倍于自己的强大敌人,李宗仁命令全军视死如归,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大胆迂回,最终击退了敌人。

上述两次反击的经典战例,都是北伐军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取得的辉煌胜利。可见,北伐军取得胜利(尤其是在两湖主战场)的关键因素是其战斗力远超各路军阀。否则再多的兵力和武器,都是乌合之众。

贺胜桥之战打响前,吴亲自率领京中精锐开赴前线督战。前者集结10万兵力,并配属装甲车、数十门山炮、野炮、200多挺重机枪,兵力数倍于作为主攻的北伐军第四、第七军。但是发生了什么?虽然北洋军依靠险要的地形、优势兵力和火力进行抵抗,但仍未能阻挡北伐军的勇敢猛攻。

情急之下,派出自己的警卫队、宪兵队、军官队和学生队向桥进发,甚至不惜杀死10多名败军旅长和师级将领来震慑败军。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急于求生的败兵竟然向杜氏家族发起冲锋,逼迫吴乘火车出逃。贺胜桥之战,吴精锐主力三万余人全军覆没,北伐军的威名一时传遍天下。

值得注意的是,北伐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在北伐开始前的1925年东征就已经显现。当时的右翼军队,以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为主力,只有3000人左右,成为"因为他们训练有素,士气高昂;Fist "还有"尖刀"。

棉湖战役中,由200多名教导员(任营长)和毕业生(任连排长)组成的第1教导团,陷入了援军未至、孤军奋战的极其危险的困境。但第1教导团依靠顽强的意志,以区区1000多人的劣势兵力,与10倍于自己的敌人作战,最终坚持让第2教导团前来支援,一举扭转了局势。

在攻打惠州门户、陈炯明老巢淡水城时,黄埔军校教导团派出10名营级军官,带领100名士兵组成敢死队,赶到城门架起云梯爬上城头。攻下淡水后,教2团用连击击退了一个大敌的反击。恐怕在当时的中国找不到第二支能打惯仗的军队了。

张的军和吴的直属军虽然也有一些精锐部队能打,但与粤革命军/北伐军有几大区别。第一,上述军阀的建军治军方法很老套,维持内部关系还是靠封建礼教,高官厚禄"一个人得到了这个词"、师生、公婆和幕僚、老乡、结拜兄弟等。"老方法"。

而且在军阀军队里,除了升迁、权力斗争、个人享乐,没有任何理想。官饭是空报销"喝士兵的血"传统募兵制的弊端,严厉的体罚,严格的等级制度,决定了普通士兵很难和军官团结在一起。至于发动群众、鼓舞民心的宣传工作,军阀们比广东革命军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东征前,广东政府颁布了《革命军人参团法》和《革命军人逃亡奖惩条例》。为了严肃军纪,姜甚至不惜处死了他一个逃到现场的亲戚(当时教二团一个连长)。

到北伐时,广东革命政府更"军队没动,宣传第一"通过公开宣讲、张贴标语、组织示威游行等方式,动员民众支持北伐。石仔,当整个广州进入"接近疯狂的革命氛围"无论男女老幼,无论社会地位和阶级,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空之前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日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牙刷、牙粉、草鞋、雨具、衣物、粮食、装备从四面八方堆积而来。

广大华侨还组织了524个会员,会员总数约100万"北伐后援会"到1926年底,捐军饷已达100万银元。古巴、秘鲁、澳大利亚的华工干脆把月薪的30%捐给中国支援北伐。

世界各地的华侨组织也通过报纸、贺电、庆祝大会、公开演讲、戏剧安排等方式,积极营造支持北伐、反对外来干涉的舆论氛围。数以万计的海外华人甚至回国参军或在战场服役。比如叶挺独立团八连连长、归侨李海涛就死在了武昌门口。

北伐军也非常重视政治教育。广东政府派专人到广西部队宣传革命。广西部主力第七军迅速形成良好的战态,官兵相互鼓舞,作战目标明确,战斗意志坚强。由于官兵争相请求参加北伐,七军八旅十五团率先到达衡阳,成为北伐军中的第一支部队。

被称为"铁军"北伐军第4军战前的动员教育工作就更好了。用"铁军"以叶挺独立团为例。部里坚持每天上午下午各上一节军政课,晚上点名讲课。而且要求所有连队都是一锅饭,一起娱乐,一起唱军歌,通过"反腐败、反滥用、反虚假举报"活动,杜绝旧军队贪污军饷,打骂士兵军阀的陋习,让普通士兵知道"加入革命军是光荣的",以消除为方便开小差而报假名、假籍贯的顾虑(这也是旧军队的毛病之一)。

叶挺独立团因为他们的理想、信念、求胜心切、上下齐心,才会拼到敢拿刺刀见红、勇猛不怕死。有资料显示,到1927年初,该部牺牲近千人(约占全团一半),四方面军其他团平均人数约380人。

在四方面军模范作用的带动下,北伐军其他部队也通过加强政治工作,有效地提振了战斗力和士气。在江西战场上(抗击孙部),北伐军进入江西参战最多时有6个军10多万人,官兵牺牲1.5万余人,其中营连以下基层军官死亡率高达75%,近一半团长也是殉职。

黄埔一期学员、时任第1集团军某部营长的李默庵,曾这样回忆自己参加北伐的经历。他说"当时我们打仗,想的很简单,要么战死沙场,名声永垂不朽,要么立功,被提拔提拔。当时革命形势发展迅速,也鼓舞了我们的战斗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