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独特的风俗文化“瑶族砍牛”是怎样的?(瑶族独特的风俗文化瑶族砍牛)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3 06:52

众所周知,牛是最忠诚的动物之一,它们一生都非常勤奋,帮助人们工作。但在瑶族文化中,有一种对待牛的残忍习俗,就是瑶族砍牛。之所以砍牛,是为了祭奠死者。几千年来,瑶族一直传承着这一习俗。虽然对牛有点残忍,但这也是瑶族的传统文化。现在让我们互相了

解一下。

白族瑶族的习俗,老人死后假土葬或泥棺,过一段时间选个吉日进行正式土葬,学名"第二次埋葬"。当白姚家第二次下葬时,将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如敲铜鼓、唱古歌、砍牛等。

割牛那天,一群群瑶族人,穿着鲜艳的服饰,扛着铜鼓、糯米(糯米连草都是分解的)、米酒,从四面八方奔向失去家园的寨子。殡仪馆空平门前,摆放着一面大猴鼓,铜鼓架的一侧,串联着十几面铜鼓。客人带来的所有折叠好的糯米都堆在铜鼓架的横梁上。低沉凄凉的铜鼓声笼罩了整个寨子。

在殡仪馆,姚的工匠们正忙着雕刻两个圣像。这两个柱头会竖立在坟墓的两边。柱头上刻着简单的图案,中间有一个项圈。割完牛,牛角插在这个环里。每根柱子顶端都有一只木雕鸟。

灵柩停在屋内,吊唁者鱼贯而入,依次抚着灵柩痛哭,情真意切,哭着出了屋,那人要喝一碗酒。灵堂里有几十个食碗,哀悼者轮流进入房间,围着食桌吃饭"流水席"。吃过或者还没轮到吃的人,在家门口空草坪前转一圈,听长辈唱歌"古歌"。老歌主要讲的是姚家的历史和道德。

下午四点,猴鼓停止鸣叫,村里突然响起三声鸟鸣,表示"切牛"就要开始了。

割牛场里有两根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绑着一头牛,每根木桩顶端都绑着一根青竹。这两根竹子将被种在死者的墓前。据说这样的祭祀可以和死者一起升天。围观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人们在等待。这时,三个枪手上台,在空中响了三下。牧师应声上台,提着一筐米,口中喃喃地拖着长音,一边抓着米空杨一边说:"亲爱的...,带着你的牛,满怀信心地去天堂吧..."。

牺牲后,三个枪手在空中响了三下。这时,失去家园的男男女女穿着麻戴孝,弯着腰,每个人手里拿着一束新鲜的草茅草走上台,抚摸着它,向它鞠躬,献草。场面十分悲壮感人,充分表达了姚家人对牛的深情。

按照瑶山习俗,有两个割牛的,一个是殡仪馆的,一个是外家的。砍刀要磨七天,直到能吹断。割牛只能割角后面的脖子,绝不能割角上面。砍牛只能用三把、五把、七把、九把刀。具体要砍多少刀,要看丧亲家庭的情况,但必须是单数。"哭牛"后来,丧亲家族的长辈们把剁碎的牛牵到市场上。

这位长者拿着一把雪亮的大砍刀绕场一周,向所有参加追悼会的人鞠躬致谢,为牺牲鞠躬致歉,然后庄严地将刀授予割牛者。这时,牛已经注意到死神悄悄逼近,不安地绕着柱子打转,气喘吁吁。赛场上一片骚动。人们大声喊叫,向牛扔土块,甚至上去用刺打牛。目的是让牛更受惊吓,跳来跳去,让黄牛难以割刀或工作出错,看黄牛的笑话。

砍死一头牛是残忍的。牛脖子上裂开的口子有一尺多长,鲜血喷涌而出,在夕阳下闪着红光。失去家园的人往往在这个时候感到怜悯,第二次牺牲就是被刺死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