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岁去过年亲戚一般带什么礼物?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3 03:52

说到六七十年代,其实不算太远,也不算太近。现在很多人肯定不知道六七十年代是怎么过去的,但肯定记忆犹新。今天就来说说六七十年代的故事和探亲这件事。事实上,边肖隐约记得,鄂好像买了一堆肉和一袋红糖,但好像没什么。那么其他地方呢?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1、猪肉(牛肉、羊肉)、饼干、水果、糖果。

我出生在河南中部的一个农民家庭,直到六七十年代才想起来。那时候还是人民公社,物质匮乏。在我们当地小学结束到除夕这段时间,结婚的女孩子有给父母送礼的习俗。所谓送礼,就是去菜场割1斤多的猪肉送给她家,以示孝顺。这个时候,娘家会回赠一些鞭炮,让姑娘家在除夕和春节燃放。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还在流传。改变的是送肉重量的变化,(目前少则十几斤,多则十几斤)和肉的多样化,(有的送羊肉牛肉)。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收入的增加,一些已婚女性,为了省事或者出去工作,不方便回老家。一到过年,他们就会给父母几百到几千元"孝顺"费用。这几年每到春节,老婆都会给婆婆500块钱。它免去了一些繁琐的礼仪,让老年人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

那时候过年,由于市面上食品单一,亲朋好友互相拜访,无非带些饼干、零食(当地称之为水果)和糖果。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大年初二,我妈带着我和妹妹、弟弟去外婆家玩。奶奶见到我们非常高兴,向她妈妈打了个招呼。奶奶用她粗糙坚硬的手拉着我的小手,去里屋打开盒子。她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用细绳绑着、贴满红色纸贴的纸箱子。感知告诉我里面含有非常美味的水果。在奶奶把它递给我之前,我迫不及待地从她手里接过来"抓住它"。"你这只嘴馋的小猫,给你的妹妹和弟弟一些。"现在回想起来,奶奶的灵感显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爱。姐姐比我大6岁,哥哥比我大3岁。看着我手里拿着好吃的,我失去了过去的爱和迁就,把手放在我面前。我突然变成了夏利巴人,等待主人的施舍和馈赠。那时候吃一口,糖浆就会从甜甜的水果里流出来,心里美滋滋的。吃完后,我会吮吸手指留下的糖浆,怕浪费。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去外婆家吃水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已经成为了生活的记忆,成为了一个时代!

2、黄沙糖、糕点、灌水、酒

那时候亲戚带点东西,比如一斤黄沙糖(白糖是后来的,至少我小时候没见过),一斤饼,一瓶馅儿头,一斤当地农场煮的酒(1.02元),就是最好的礼物。用废纸卷一个塞子,当瓶盖用。亲戚带的东西一般不能吃,以后给亲戚留着。

1968年,大哥去广东串联,嫂子生了个外甥女。她让我给大哥大嫂家带个好消息。父亲借了二十根绿霉油条,两斤面,一斤红糖,放在一个篮子里,盖上一毛钱。我让我阿姨带路。按照规定,这些东西是不能带到我娘家的。而是要带回去,因为放了一个多月的油条都硬了,回来的路上,表哥想吃那根断了的油条。我非常想吃它们,所以我吃了它们。表哥回去了,爸爸去还油条了。人们说有一只不见了。我爸很尴尬,一气之下回来把我嘴打出血了。

过年走亲戚,我们不担心拿东西。每个人都从你身上拿走它们,我也从你身上拿走它们。平时最怕来客人。虽然我只能蒸一碗鸡蛋招待客人,但是我妈提着篮子去园子里拿菜,我爸借两个鸡蛋。平时访客有时候空手。

3、桂圆、红枣、金丝小枣、糖、饼干、小特产。

我还是有小时候的回忆。我出生于1968年。我奶奶资历比较高,亲戚也多。她有各种礼物,桂圆,红枣,金丝小枣,糖,饼干,还有一些温州的小特产。这些礼物不重。然后我们家会准备一些小吃,比如莲子红枣汤、桂圆鸡蛋汤、银耳汤、馄饨等招待客人。如果亲戚带孩子,我奶奶也会给小红包。任何来自农村的人都会在我家住几天。感觉那段时间是最幸福的。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还可以花几毛钱买鞭炮。

其实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但总的来说,送一些当时比较稀缺的,其实更多的是一份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