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尘埃。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尘埃书评。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2 16:26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尘埃》是李银河老师的新作。据说她在退休后隐居农村的六年时间里,逐渐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转向了个人的精神生活。在这期间,我记录了自己对人生、对自我价值、对生活方式的思考,进而完整地呈现了一个女权主义者的自由精神世界。当然,李银

河的读者会男女都有,这本书也适合大家看。下面是《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尘埃》的两篇书评。让我们先来看看它们。

书评1《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尘埃》;

物质生活、人际关系、精神世界的转变的讨论深深吸引了我,但可能是我的格局和气度不够。看完总觉得好像有很多伪命题。从体积上来说,人类对于宇宙来说确实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无足轻重。然而,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诞生是一个浪漫而持久的过程。粒子聚集了上亿年,自组织、自优化产生了有意识的高级智慧生命。我们应该欣赏这个世界,欣赏我们自己。自我冥想是真的,但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束缚和枷锁。难道是因为人注定要死,才要什么都不做,等待灵魂上升到空的那一刻?我看透了生死,所以我像一只小船一样漂浮在海面上,不听不看,不关心。海浪从哪里来,就从哪里漂走,不划也不逆流。原因是什么?

而且人之所以没有变成冰冷的尸体,是因为你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人轻易放弃?不管灵魂是否不朽,正是因为有了对来世的希望和追求,人类的秩序才能正常运转,否则大家不会放弃红尘,不会多添麻烦?

人无法正视存在的无意义,于是把精神寄托在意识形态上:他们创造神和天堂是为了寻找活着的意义,创造鬼和灵魂是为了追求死去的意义,最终都是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什么。一切本身都可以说是没有意义的。在世界毁灭之前,所有的人类文明和战争,爱与恨都显得幼稚和荒谬,但人可以定义自己的意义。所以人,为什么要活得太理性?世界上的一切可能都是冰冷无情的,但我们是活着的,是温暖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和吃掉这一切尘埃,但我们仍然有梦想和抱负。哪怕一个独立的个体小到尘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就像浩瀚宇宙中的一颗恒星,自成一格却又不可或缺。

无论如何,我能在这个美好的世界里走一次,我无怨无悔,不枉此生。

作者:Demonsweet(来自豆瓣)

《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尘埃》书评2;

"如果有来生,我宁愿今生这样"这是李银河在《尘埃》里写的一句话。在这个阶段,李银河的人生特点是"舒适中性的物质生活,清爽温馨的人际关系,平静愉悦的精神生活。"

这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讨论存在。人类诞生之初,惊恐迷茫,挣扎求生,迷信宗教和神灵,科学祛魅,然后开始认识自己。匆匆过去的几十年,是从懵懂到清醒的觉悟。宇宙时间空无穷大,连地球都不值一提,更何况个人的喜怒哀乐,名利?追求绝对的意义只能弄巧成拙,所以僧人选择阉割欲望,抛弃一切,但大多数人还是愿意保留欲望。这时候,他们要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不骄不躁,适度的重视自己,找到人生的相对意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很好的意义标杆,以开放的心态去感受存在的美好。

关于爱情,"爱"这是一个自然的矛盾。有人认为,无论善恶美丑,每个人都需要爱,但爱的能力需要培养,爱不一定会降临到每个人身上。这是一个偶然的游戏,也是一种运气。谈恋爱的人要忍受激情的燃烧和痛苦,双方的感情质量是不对等的。即便如此,在爱情面前,有一千个字:生命是短暂的,华颂说。

关于美的创造和享受,在李银河看来,美的创造就是"作曲,画画,写小说"等等,美的享受是"听音乐,看图片,看小说,看电影,看风景"在艺术创作中,有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叔本华的个体无意识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尼采的阿波罗和酒神精神和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等。,各种解释,再加上美的享受,帮助人们摆脱无聊和平庸,让生命诗意地活在地球上。

按照李银河的人生哲学,个体的存在不过是宇宙的一粒微尘,但这无关紧要。我们还是可以做一次三万天的短途旅行,有爱有美相伴。

作者:西莉亚(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