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反对祭侄文稿借给日本展览祭侄文稿有什么故事(祭侄文稿日本展览争议)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2 00:13

说起书法作品,很多人脑海中出现的书法作品大概都是那些写得工整,可以用来练字的,但是在历史上,有一个"世界第二行书"《祭侄》手稿乍一看,不仅字迹潦草,而且还有很多被涂抹的墨点,让人不禁好奇这样的作品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评价。而且最近台湾省将祭侄

手稿借给日本展览,引起强烈反对。原因是什么?

近日有媒体报道,台北故宫将国宝《祭侄》借出日本展出,日方称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一石激起千层浪,两岸网友感兴趣"借展"反对此事。那么,《祭侄》手稿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1.充满忠诚

这要从《祭侄文稿》的写作背景说起。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直到渔阳传来战鼓声,震天动地,打破了彩虹裙和羽衣的曲调"。叛军粮草充足,一路势如破竹,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洛阳,兵锋直指长安。

唐军守将看到叛军这巨大的声势,早已吓得魂不附体,许多地方的将领在叛军围城之前,就打开城门,主动投降了。当时有两个兄弟,负责镇守两个小镇。两兄弟虽然人数不多,但指挥得当,团结如一,击退了叛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兄弟是镇守正定县的常山太守颜杲卿,镇守平原县的颜真卿。颜氏兄弟虽然忠心,可惜不会用自己的手说话。公元756年,叛军大规模围攻常山,颜杲卿的儿子寡不敌众,被误杀被俘。

后来叛军想用颜杲卿的儿子来要挟颜杲卿投降,被颜杲卿断然拒绝。安禄山大怒,下令将颜杲卿之子剁成万段。残忍的造反派先将颜杲卿之子的四肢砍断,再将其分尸,这对于讲究死后留全身的古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侮辱。颜杲卿的这个儿子是颜真卿的侄子,就是《祭侄》手稿中的主人公。不幸的是,这个年轻人正当壮年,却惨死在叛军的剑下。

颜杲卿的儿子出事后不久,常山城就破了。颜杲卿宁死不屈,也被叛军肢解。据史书记载,颜杲卿在危难之时,有恃无恐,对叛军破口大骂。怒不可遏的安禄山下令割掉他的舌头,但颜杲卿依然没有退缩,最后死在一片模糊的骂声中。

颜杲卿死后,颜氏家族被叛军消灭,全家老幼无一幸免,可谓忠义满满。

2.真情写道。

公元758年,颜真卿来到正定县。他派了很多人去寻找颜杲卿父子的尸骨,但最后只找到了颜杲卿儿子的头骨和颜杲卿的脚。面对侄儿的头骨,颜真卿的悲愤莫名。他展开一大张纸,写了一篇祭奠我侄儿的稿子,想在这篇文章里发泄他所有的悲愤。

他想起了他侄子小时候的活泼聪明,想起了他一家人在一起的宁静岁月,可是因为这场该死的战争,他表哥一家"父亲被困孩子死亡",在这场危机中,但是"贼兵不救"颜氏随她门而死,留她白发人送黑发人。

千百年后,我们再看这字迹,仿佛能看到那个挥洒血泪、泼墨的老人。所以《祭侄》手稿就活过来了,叫"世界第二行书"。

3.无价的

《祭侄稿》虽然排在第二位,但却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文物中最有价值的行书,说是天下第一也不为过。因为,排名第一的行书《兰亭集序》早已是李世民的陪葬品。

正因为如此,《祭侄》手稿才显得如此珍贵和不寻常。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作为文物的稀有性,而是因为在它的背后,有我们几千年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