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山西老板都这么会做生意?晋商传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电视剧晋商传奇演员表)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1 23:13

都说山西人会做生意,而且都是煤老板,但是晋商在一百年前就很有名了,那时候靠资源致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其实从明末开始,晋商就正式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可能很多人觉得西北这个地方不是风水之地,不如南方的水好。但在古代,只要长江、黄河经过,一切贸易

都可以做,也正是靠着这一点,晋商开始崭露头角,并做强做大。先从地理方向说一下晋商的崛起。有兴趣的话,来看看吧。

山西似乎是中国的一个独立地区。虽然中国的大部分河流从西向东流向大海,山脉从西向东连接陆地,但山西的大部分山脉和河流都是南北走向的。

汾河,山西的母亲河,由北向南流入黄河;

吕梁山和太行山围成汾河流域,形成"两山一河"它的特殊形态基本上与华北和关中的邻居隔绝。这个构造的南端被中条山挡住了,它和西边的渭河平原因为黄河而有一个清晰的分界线。只有朝北的土地,虽然有恒山、云中山等天然屏障,但一直与蒙古高原相连,两者之间没有特别明确的分界线。渡口因黄河而在南方最重要,关隘因山脉分布而在北方最重要。

这使得山西这个相对封闭的板块成为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农耕文明之间的天然竞技场。由此,山西的军事历史极其丰富,往往能练就百战百胜。说到金,可以横扫六合。

为了加强对这种南北环流的控制,无论南北哪一方控制山西,都会加强交通。不仅在现有的山谷、沟壑中铺设道路,甚至还专门架设桥梁、栈道,强行打通山西各流域之间的沟通通道,使兵力、物资的转移更加顺畅。

山西地处中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因此山西及周边地区存在一系列盆地,要将它们有效地连接起来并不容易。

最早开始这样做的是春秋时期的晋国。晋国最早的封地城址位于今临汾市东南翼城县附近。第一代的任务是用其他封地给东北濠井(今安)的周王室提供保护,顺便把盘踞在陕北的少数民族推向北方。当时"中原文化"覆盖范围还是比较有限的,山西省南部盆地国有小国比较多。在随后的周氏衰落和合并战争中,晋国逐渐强大起来(先秦常灭国不灭庙,很多姓氏的来源都是国名)。

当然,这个任务到了后期就变了。晋国很快控制了汾河下游的流域,并在此基础上征服了周边小国和北方异族。这些新土地被纳入晋国的控制之下,大规模的道路建设开始了。三族分晋后,韩、赵、魏三国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继续修路。晋东南的韩国长治(上党),晋中的魏安邑(河东),赵太原,都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枢纽地位一直到秦汉都没有改变。如果不是三族割据,统一后的晋国大概会把秦国封锁在关中,永远出不来。

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被少数民族政权控制的时间更长。统一工作做得最好的北魏,为山西提供了国内发展的良机,先后修建了大同至定州的飞狐路、井陉至太原的汉新路、太原至大同的并州大道等重要道路。在通往海外的道路方面,太原至当时的名城邺城(邯郸)的道路最为完备。除了在山西开辟各种渠道,"山西要塞"外经也很重要,与内经相通(如最著名的太行八龙)。

山西的交通可达性从最南端提升到晋中。

在此基础上,随后的宋、金、元政权都以军事交通为目标,进一步提高了山西交通的便利性。这次开发的是大同,比较靠北。对于汉朝来说,大同是北方前线重镇,需要更好的物资供应条件。对于南下的少数民族来说,大同是他们进入汉朝的桥头堡,所以在不熟悉对手的情况下,必须先开发这个地方。金朝以大同为中心修建了通往东西南北的驿道,元朝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驿站制度。

大同不仅是山西腹地的入口,也是北京向东的重要通道。因为靠近北方游牧世界,这里也容易获得大量战马,训练骑兵。

以此为标志,山西由南向北的交通发展基本完成。一长条的山川,还要一条四通八达的通道,一个强大的商业体系就是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

"我要在黄金平台上向你报告,我要带玉龙走向你的死亡。"

明朝兴起的最初几年,我对山西很不放心。一方面,山西地形复杂,难以防守,元朝势力长期盘踞(长城以南元朝最后的堡垒)。常遇春、徐达等人甚至在元朝获胜后进入山西。另一方面,山西靠近明蒙边境,随时会遭到蒙古高原优势兵力的攻击。因此,明朝在山西设置了大量的军事城镇和卫生所,作为前线的主要防御堡垒,以防蒙古人再次南下。早期的防线甚至推进到阴山和大青山。虽然从文健王朝开始,山西的卫生中心体系开始内化,并沿着金代修筑的长城一路撤退,但陕北的防御性质并没有减弱。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的明长城就是这个时代的军事设施。这条防线向东延伸至燕山山脉和山海关,但仍像明末大作坊一样被敌人来回扫荡。

强大的边疆军事重镇为明朝提供了很多安全保障,却逐渐成为帝国巨大的经济负担。在山西各地的军事重镇,守军人数长期达百万,当地气候寒冷,不适宜农耕。部队粮食物资的运输,让明朝皇帝伤透了脑筋。从中原运粮,需要过黄河,过山西南部的山区。从江南调运粮食需要从史静转运,而北京本身已经是一个吃粮大户。南北产量差距较大,单靠大同等边陲城镇的产量无法支撑庞大的驻军。

所以早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根据山西参政杨显的建议,朝廷就提出开放法国,允许民间组织自发向北方边境运送粮草。作为回报,他们被允许买卖食物和盐。嗅到了商业气息,山西商人开始以民营企业的形式将粮食运往北方,这是中国古代至关重要的战略物资。民间暴利靠这个,王朝靠这个打仗。用让步换取政府不擅长的长途军需,确实是个好办法。

运城有盐池,是北方重要的产盐区。但在此之前,这项业务几乎被政府垄断,没有民营资本介入空。事实上,如果忽略食盐的税收性质和中间的腐败,私人盐商可以在市场上以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出售食盐,赚取超额利润。运城盐湖是古代大泽留下的珍贵遗产(不过明代传盐对应的盐场不仅仅是运城,还有淮北等地)。

此时历代对山西交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晋商最密集的三个州,平阳、泽州、六安,位于今天的临汾、晋城、长治,都是山西南部的城市,产盐区运城也在南部。即使在宋朝以前,当地人要到达山西北部也不容易。

现在看来也不太远了。考虑到之前的路况,估计长期散装运输成本高,政府维护成本高。最好是下放到私营部门。

到了明代,由于大同-太原-泽州/六安通道受到政府的重视,得到了全面的修复和维护,通行能力大大增强。山西南部的商人已经可以通过遍布山西南北的道路方便地运输粮食。得到盐后,他们可以利用这些驿道快速南下,赚很多钱。

但如果只是为了防备蒙古边防军而运输粮食,晋商的传奇不可能一直维持到清朝。清朝皇室通过联姻等手段,基本上软化了蒙古各部的敌意,在控制蒙古权贵的基础上,几乎杜绝了北方少数民族再次南下的机会。昔日被明朝视为生命线的陕北防线突然衰落。即使是长城也没用。

但晋商的生意还在继续,因为在运粮换盐传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贯穿山西的南北通道的一些新用法。

事实上,从明朝中期开始,晋商就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徽商的巨大竞争压力。当时明政府将只针对山西北部军事重镇的中法改为允许内地商人贩盐的彩折法。徽商地位较好,没有了边疆的束缚,迅速崛起,成为制衡晋商的一股力量。

因为淮北盐场的产量远大于运城盐湖。

南方的人口和盐市也大很多。

为了弥补这一损失,晋商早在明朝就开始尝试穿越北方边疆,与蒙古各部和女真做生意。到了清代,晋商通过谈判获得了清政府进入蒙古的许可,通过贯穿山西的通道将当地牧民所需的茶叶、粮食、盐等物资送往蒙古。

事实上,对于清政府来说,这也是维持蒙古各部物资供应的好办法,比朝廷直接调集物资更加高效有效,有利于维护蒙古的稳定。晋商也抓住了这一需求,不断扩大在蒙古的影响力。到清朝中期,俄国远东的市场上已经经常出现晋商的身影。而他们通往俄罗斯城镇恰克图的路线,是山西南部通往蒙古的道路的延伸。

历代修建的交通线成为中俄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恐怕是古人始料未及的。

由于清朝在亚洲内陆巨大的领土规模,晋商也得以打开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北方市场。

在国内,他们也找到了新的贸易伙伴。在满蒙大家庭的背景下,黄河以北的土默特平原可以发展农业。乾隆年间,这里已经是山西对外的粮油基地。晋商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迅速开发出了两条从土默特平原到山西的商业通道。

虽然黄河沿岸的土默特平原看起来很辽阔,但它的土地是广阔的。....

一种是从土默特经黄河水路运到临县碛口镇,再沿不同的吕梁山通道运到山西腹地;二是从土默特路直接运到大同,再凭借明朝留下的军事通道南下,在晋中分销。这也是晋中在晋商史上的高光时刻。

通往太原的两条通道

晋商在利用这些交通要道垄断物资的同时,也凭借前期积累的雄厚资本,开始了早期的银行业务,并通过将子女送入官场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但随着南方徽商的兴盛和列强对东南沿海的开放,中国的首都中心才真正开始东移南下。不熟悉海洋,只会善用陆地基础设施的晋商,在这场巨变中是无能为力的。最终,晋商的传奇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后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