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清朝淮军是怎样的?有多厉害?(淮军为什么打不过日军)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1 17:39

《中国历史大逆转》里说,历史不能被长期欺骗,就像人不能被长期欺骗一样。历史会被封存,但永远无法被掩盖。都说我国历史上的清军,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是一支装备极其落后,毫无还手之力的军队。全军的强大与整个清朝的衰亡紧密相连。历史的真相和人们的意

识完全不一样。清朝有军队,这是清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日本老兵评价的唯一一支军队:武器一流,我当时不敢仰视。这支军队就是淮军,鲜为人知却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由湘军演变而来。

淮军如火如荼。

淮军建立于清廷与太平天国对抗时期(1862年3月)。这支军队的建立并不是领导一手策划的,直到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兴起,直捣上海。

眼看上海清兵无力抵抗,曾国藩派李鸿章去招淮勇,与湘军系统练淮勇定的计划开始了。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紧急成立的淮军,可以说是后备军。不容乐观,但他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

在李鸿章的正确领导下,淮军的军事实力不断上升,由13个兵营6500名勇士组成。武器以传统的长矛和大刀为主,少量步枪和小枪为辅,军服不统一。

但是,硬件条件并不能成为评价他们实力的唯一标准。1864年,这支军队在支援上海清兵对付太平军的过程中,乘一艘英国船成功突破太平军的阻碍,到达上海。

淮军虽由湘军演变而来,但西化程度更高,16世纪的西方“先进"”意味着淮军是一支世界级的精锐队伍,军事战斗力极强。淮军的营制、操练、整体风格、军制都是完全西化的。

在军事装备方面,淮军在清朝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足以引进火炮火力、克虏伯后膛炮等西方军事装备。前置滑膛枪已经进步到前置步枪、英德后膛单发枪、德军十三枪滑膛枪。一个学者是枪”,马提尼步枪和其他武器。

强大的整容军事装备在战场上产生了震撼效果,枪炮声密集,威力巨大,覆盖面广。面对当时武器装备相对落后的日本,淮军的武器可能是他们从未见过的洋货。

此外,1877年,淮军领导高价聘请了十几名具有西方先进军事思想的德国教练,对淮军来说犹如锦上添花。

德军军官严谨的训练方法和先进的训练思想,改善甚至改造了淮军浮躁弱小的现状。有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陷没有被弥补。在德国教练的实践下,淮军的一些缺陷得到了弥补,而且会越来越强。

淮军吓退了敌人。

养兵千日,用一时。在1894年朝鲜的一场大战中,淮军表现出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勇气。他们有英国和德国的后膛单发枪,德国的十三环滑膛枪,性能优异的“士为一枪”马提尼步枪在当时是世界一流的武器,这些武器在战场上有很大的存在感,连日本人都没见过。

除此之外,德军教练在平时的演练中详细地向淮军传授了德军的演练方法和一些战术策略,还将军用气球、军用电线、铁路等装备一一告知了淮军。最重要的是,德国教练教给了淮军散兵作战的策略,使他们在战场上占据了上风。他们成了日本人说的泄气的气球一样的军神,在战场上刷存在感。

另一方面,当时与淮军作战的日军使用的是自制的单发枪(连发枪是十年后配发的),使用的枪是野山炮。

单射炮和野山炮在淮军使用的炮和炮尾上有很大的区别,敌情胜负不言而喻。一个敌兵曾在日记中写道:武器一流,当时不敢抬头。子弹就像秋天的树叶。

淮军的衰落

也许这里会有人问:“淮军那么强大,为什么清朝还是失败了?"这要从长期军事战略和士兵是否爱惜武器来解释。德军教头虽然把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交给了淮军,但被传统的顽固观念束缚,在战场上依然会固守旧规,跳不出传统的军事战略。

虽然拥有先进的作战武器,但淮军和敌人一样缺乏武器的宝藏。面对战斗中的危险,他们会扔掉武器逃跑。敌人完全不同。他们应该热爱他们所缺乏的。敌人非常珍惜战利品,哪怕是一把匕首,他们都视若生命。先进武器都交出来了,最后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淮军风靡一时,最终在陈旧的观念和对武器的漠视中逐渐衰落。淮军的衰落给了敌人占领的好机会,清朝终于不了了之。清军的失败,不是武器不如敌人,也不是作战经验不足。一切都是人为的,没有运气好坏之分。上帝对每个人都很公平。

秦人不胜自哀,后人为之哀;后人哀痛,未能从中吸取教训,也让后人为后人哀痛。历史是一面铜镜,既照亮现在,也照亮未来。《淮军史》是典型的反面军事教材之一。我们在哀叹淮军衰落的时候,如果不从中吸取教训,也会成为后人哀叹的对象。可以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历史人物,既不能夸大历史人物的功绩,也不能无限放大历史事件的缺陷。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才是评价历史的正确方式。

历史不能被遗忘,事实不能被毁灭,更不能被歪曲。我们应该以一颗客观的心对待历史,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历史。

如果说对淮军的批判和清政府一样腐朽无能,那就掩盖了他在上海支援清军和朝鲜战争中的突出表现。如果一味批评淮军装备落后,对敌缺乏还手之力,就不会有日军老兵“兵器一流,当时我不敢抬头”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