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官话哪里正宗?是重庆还是四川呢?(重庆和四川说的是西南官话吗)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1 17:00

最近很多人也在说这个西南官话。很多人想知道这个西南官话哪里比较地道?其实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很多人说是四川,很多人说是重庆。那么是四川还是重庆呢?还是在别的地方?这些问题也挺有意思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和揭示。

1.西南官话哪里地道?

边肖想说的

是,如果真的要说哪里正宗,那也要争论几天,但是如果在矮个子中选了这个高的,那么西南官话最正宗的地方就是"重庆"面积。

重庆主城区(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渝北区)、巴县(巴南区)、万盛的居民以重庆话为主。其他城市像成都、涪陵、万县、綦江、内江、自贡、乐山等省的西南官话发音不如重庆话标准正统。

2.西南官话介绍

西南官话又称上江官话,是现代汉语官话的一种方言,因为主要在长江上游地区使用。西南官话分为6片和22片,分布在16个省、市、自治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广西、湖南、陕西、江西、西藏、甘肃、广东、海南、福建的600多个县市和东南亚的少数地区。

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广西、湖南等省、直辖市。

《中国语言地图集》给出的西南官话的定义是:西南及其附近的汉语方言,都划入某一个声调或类似成都、武汉、重庆、常德、贵阳、昆明、桂林的四声。

西南官话是从明朝开始由于向西南移民而逐渐形成的官话方言,其语音系统也是官话中最简单的。西南官话除了有浊音、清音等普通话的共同特点外,大部分是过渡性的南方官话。

使用西南官话的人多达2.7亿,是官话方言中使用最广泛、人口最多的方言。根据一般历史学家的研究,西南官话是江淮官话的延伸,两者是有联系的,都属于南方官话,因为根据历史研究,西南官话的形成是从明朝开始由于向西南移民而逐渐形成的官话方言,移民是西南官话形成的主要因素。

西南官话的形成与元朝以后进入中国西南地区的移民密切相关。成渝四川话和湖广武汉音系的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所以西南官话的形成应该更早。

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它可能与另一种南方官话同源:{江淮官话}。与北方官话相比,西南官话在词汇和音韵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3.西南官话的历史演变。

西南官话是从明代开始由于向西南移民而逐渐形成的官话方言,移民是西南官话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西南官话是江淮官话的延伸,两者有亲缘关系,同属南方官话,但学术界对此观点持谨慎态度。

汉族向西南移民,四川是较早的地区之一。四川在古代是巴蜀之地,土地肥沃,地理和平。汉族在秦统一巴蜀(约公元前301年)后首次迁入此处。从秦朝到宋朝,汉人为了躲避战乱和自然灾害而迁居四川。如晚唐的黄巢起义。汉人迁入四川的路线主要是翻越秦岭,所以移民的主体是中原(主要是甘肃、陕西)的汉人,当时的西南方言主要是北方官话。

明清时期是汉人大规模移民西南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西南官话经过方言的不断影响和融合,逐渐形成。元末明初,湖广地区是元军抗击红巾军和朱元璋的主战场之一。战争导致当地人口锐减,造成人口从西北流向东南的状态。出于某种原因,"江西填湖广"第一次"湖广填四川"与此同时,云南、贵州、桂北等地广泛设立卫生所,大量移民迁入。

明朝的大迁徙彻底改变了西南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结构。到明朝末年,汉族已经在西南地区的民族结构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明代向西南移民的主要途径是由禁卫军及其家属组成的军事移民,来源主要是江南、湖广和江西。

明代西南韵书的记载,证明当时西南官话已经成型。汉族早期向西南地区的迁移,由于各种原因,呈现出"五方杂糅,话不一"形势。

为了解决"发音"问题,有一些地方官话"发音"韵书,如毛兰的《韵略易通》,葛钟铉的《泰律》等。

明代西南地区出现的韵书、辞书一般都属于官话系统,其音韵都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方言特征。这些区域性方言特征的系统出现,标志着西南官话的基本形成。明代的《韵略艺通》反映了当时西南地区读音与官话明显不同,西南地区方言的基本存在。

据《读吴桐声谱》记载,当时川滇鄂方言的入声也失去了塞韵。足以证明"语调归为一类,音准不停顿,音准不分阴阳"“里”的地域语音特征在晚明时期已经形成。

清代西南移民,除"湖广填四川"外部人口迁入,内部人口主要体现为区域扩散移民。明末清初,起义、天灾、战争频繁,导致四川人口锐减。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大量移民开始移民四川。与明代一样,清代四川移民的来源主要是湖广,占移民总数的一半以上。

清朝以后,汉族人开始进入以前少数民族控制的地区。乾隆中期以后,四川人口开始向周边地区迁移。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搬到了该省的偏远山区。清代移民从明代主要道路沿线的点状、线状分布,发展到大量向偏远山区和人少聚居区流动的成片、成片地区。随着移民的内部扩散,西南官话不断融合扩大,形成了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区域性语言群体,并以其简单的音韵优势随着人口的迁移不断向外扩张。

清代至20世纪上半叶,西南官话较多的方言区呈现入声读阳平的特点。清末,根据成都、汉口传教士的语音记录,当时西南官话还有入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杨世峰、等组织对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的汉语方言进行了调查,撰写了《四川方言调查报告》、《云方言调查报告》、《湖南方言调查报告》、《湖北方言调查报告》。报道称,不仅仅是武汉和成都,昆明、贵阳、桂林等也是如此。,西南官话近五分之四的方言点进入了阳平调。

西南官话入声读阳平的演变是一个非常近的时期(20世纪及以后)的共时语音演变现象,有些方言点还在这个演变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