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督商办是什么意思?官督商办给清朝带来哪些改变?(官督商办存在于什么时候)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1 09:13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洋务派政治派别,其中许多派别满足了宗族亲属和汉族行政人员。他们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向西方学习,然后让国家富强起来。其中洋务派的特色商业模式,官督商办,在中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种模式虽然不是独创,但还是给

当时的清政府带来了一些改变。官督商办到底是什么意思?先来看看介绍。

洋务派因财力不济,在转向求财组织平民工业时,决定利用民间资本,采取官督商办的管理形式。李、合著的《从封闭到开放》一书明确指出:"'官督商办'一词最早出现在1872年6月20日李鸿章的《造船不能废议》中...同年冬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是第一个采用“官督商办”体制的民间企业。后来,开平矿务局和电报局沿袭了这一制度并加以发展。于是‘官督商办’就成了洋务派提倡创办民企的典范"。

但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办矿,并不是洋务派的首创。虽然"在清政府的旧矿业政策中没有明确使用;官督商办"但就其商业形式而言,与洋务运动中的官督商办形式并无不同。如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云贵巡抚林则徐等人在《调查矿情试采折》中明确指出,对于容易发生纠纷和事端的矿山,"还不如由官方来监管""这一次官方是主管,信要选老实善良的人当头"。对于一般的矿,应该是"招商人,听朋友伙伴的话,成功了就有奖,不要追着休息"这个想法。认为这可以使"官员有权无偿监管费率,似乎总能做到无伤大雅"。

洋务派在近代采取的官督商办等商业形式、具体政策和方法,早在清初就已出现,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关联。因此,洋务运动中的官督商办等企业管理模式更容易被官商双方认可和采纳。由此,官督商办的管理模式得到了推广。虽然它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弊端,但这并不能否认它的进步意义。同时,官商对官督商办管理模式的态度转变和内部博弈,对官督商办机制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然,官督商办的管理模式虽然可以追溯到清初,但在晚清洋务派的主持下,这一时期的官督商办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它是李鸿章在1872年创办招商局轮船时提出的"由官方总纲,检视其利与病,并听取商家自立等建议,讨好各商家","所有盈亏都是商人所有,与官员无关"通常被认为是官方监管和商业运作的基本原则。有学者认为它包括两层含义:"官督商办"企业无政府股份,不承担企业风险。但是,由于政府以借贷资本的形式支付了大量的资金来资助企业的初始设立,所以无论企业盈亏,都以官利的形式按期支付利息。此外,还确定了运作和管理的原则,并确定了政府组织大纲的指导方针。商人自负盈亏,经营权掌握在代表政府的洋务派手中。

但是,也有学者指出,李鸿章的"由官方总纲,考察其好处"并不完全是从官办商业企业手中争夺权力,而是适度分权,也是对清廷内部顽固势力指责的回应。李鸿章提出"一切盈亏由商家认定,与官方无关"不仅仅是官员监管企业,不管企业盈亏,而是清政府对企业的成功经营和盈亏不承担连带经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