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谷之战有多重要直接奠定三国历史走向(段谷之战有多重要直接奠定三国历史走向的事件)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1 07:52

其实三国的历史并不长,只有60年。但在此期间,世界局势瞬息万变,每一场战役的胜负都可能最终决定三国结局的走向。到了三国末期,魏蜀吴的势力趋于稳定,各方都在试图扩张自己的势力。其中,荆州失守后,蜀国力渐衰,各方条件不如魏、吴。如果他们不主动出

击,最终可能会走向自己的毁灭。姜维时期,段谷之战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虽然姜损失不大,但战败后,姜维在蜀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他后来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1.兀术的北伐

说起三国时期标志性的战役,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夷陵之战则完全决定了三国的疆域和势力范围。

但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大战役,还有一场影响深远的战役,奠定了三国回归西晋的基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那是魏蜀之战。

毫无疑问,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最终目的是统一而不是分裂。三国寻求统一的第一次高潮以诸葛亮死于五丈原为标志,随后三国进入了近20年的休养生息阶段。

公元249年,魏大帅司马懿在平陵发动政变,成为魏国的实际统治者,魏国的权力转移到司马师手中。

政变两年,司马懿病死,其子司马师当政。这时候魏国有很多人对司马师不满。此时魏国的精力全部集中在国内,这给了蜀国和吴国在中原开拓进取的机会。

蜀国和吴国恰好在这个时候完成了权力的交替。在吴,公元252年,孙权病逝,幼子孙良即位,侍郎诸葛恪控制了朝中局势。

在蜀国,公元253年,一直反对北伐的大将费祎莫名其妙地被刺客暗杀,北伐派姜维上台辅政。

所以诸葛恪和姜维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为了实现丞相北伐的愿望,两人都决心利用魏国政权交替混乱的情况,所以"北伐"大幕重新拉开。

2.陇西,一个重要的地方

这次北伐,魏属于权臣篡权,必然导致国内新旧势力的改革分化问题,必然加剧国内混乱。出生于曹魏功勋显赫的贵族家庭的夏侯霸,在司马懿发动平陵政变后倒向蜀,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

相反,吴国和蜀国有姜维和诸葛恪辅佐,他们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威望,而且极具侵略性。在他们看来,魏之乱是一个天赐良机。

于是,吴国的诸葛恪率先向魏国发起反击。公元252年,十月,新辅政诸葛恪率众攻魏,十二月大败魏军,收获颇丰。

战后,诸葛恪踌躇满志,开始轻视魏。于是在公元253年,诸葛恪开始集结全国之力大举进攻魏国,并派使者前往,与侍郎姜维达成协议,共同进攻魏国。

但是,虽然都是出自诸葛家族,但是诸葛恪明显比诸葛亮差远了,而且刚愎自用的诸葛恪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低估了自己的敌人。

结果新城被围时,久攻不下。但吴军却因为湿热而被迫退兵。因为这次失败,诸葛恪的威信大失,所以回到韩国后,诸葛恪更加独断专行,掩盖自己的错误。

结果,人们越来越不满,最后孙俊发动政变,杀死了他。从此,吴的政局进入了一个长期动荡的时期。

虽然吴国一败涂地,但司马氏内部调整魏廷需要时间,吴蜀在进攻端的战略态势没有改变,只是主角转移到了蜀汉的姜维身上,而陇西再次成为焦点。

陇西一统天下的战略地位世人皆知,诸葛亮在他著名的《隆中对》中把陇西作为蜀汉奋进中原、一统天下不可或缺的战略要地。

蜀汉创建益州时,陇西变得更加重要,尤其是蜀汉失去荆州后,陇西成为蜀汉在中原奋进的唯一战略支点,诸葛亮北伐总是拿陇西做文章。

到了姜维时期,蜀汉经常派兵进入陇西一带,经过多年的反复拉锯。蜀汉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对陇西地区的战略包围圈。

公元253年,费祎遇刺,姜维为辅政,军事行动不再受约束。那年夏天,响应诸葛恪,率领数万人北伐,拉开了陇西大规模争夺的序幕。

在这场战争的初期,的势头非常凶猛,甚至魏的守军也主动向投降。

虽然战役由于后期缺粮可能没有达到最乐观的目标,但至少大大增强了蜀国朝廷的信心,震动了陇西百姓的心。

因此,蜀汉对此役寄予厚望,希望借此机会一举决定陇西。

3.端谷之战

于是,两年后,姜维发动了著名的桃溪之战,在桃溪击破了魏永州刺史王靖,杀了魏军数万人,姜维取得了打陇西以来最大的胜利。

这场战争极大地震动了魏,使蜀汉朝廷信心大增。不顾连年率军远征的疲惫与烦恼,准备与魏军再来一次大规模决战,这就是段谷之战,战争的地点就是上坳。

姜维选择上官作为决战场地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上官的龙道在东端,便于利用上官的胜利向东,封锁龙道,孤立魏廷军的援军。

第二,因为姜维是天水人,和上官关系很近,应该熟悉上官的地理地形,以便有针对性地安排兵力。

第三,离北伐的后方基地汉中不算太远,可以保证战斗中的人员和物资供应,保证胡姬主力迅速到达汉中。

从段谷之战的进程来看,姜维的战略意图几乎已经完全实现,已经完全实现了调动魏军上上海的目的。

通过一系列虚无缥缈的操作,吸引魏军在陇西自东向西、自西向东绕了一大圈,既疲惫了魏军,又为胡从汉中离开岐山赢得了足够的时间和空。

然而操作完美的姜维却遇到了神坑,胡姬军居然"违背誓言是不可能的。姜维到达了预定的决战地点,却不得不独自与魏作战。他在最后一步打算倒在空被击败。

胡姬为什么没有违背誓言,至今还是一大谜团。更多的人认为与蜀汉内部政治斗争有关,所以大好形势功亏一篑。

但是姜维在上官的失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包括人员和物资的巨大损失,更重要的是蜀中的民心也发生了变化。

上官战败后,蜀汉朝野和文武大臣对战争的热情一落千丈,对姜维北伐也没有了以前的支持,投降派开始占上风。

不仅如此,上关之败直接降低了姜维的威望,姜维威望的下降在蜀汉最关键的时候削弱了国家的领导权。

而胡姬因内部政治斗争而舍弃国家大局,令姜维大失所望。尤其是战后,姜维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而胡姬却根本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步步高升。

这直接导致了姜维与中央的离心分离,所以姜维此战之后很少回到成都。

4.改变历史趋势

姜维不在成都,直接导致了魏廷三攻蜀,住在中防的只能是中流砥柱,大多不合适,导致了邓艾的偏师取。

此外,陇西本来就是诸葛亮以来蜀汉在中原开拓进取的战略基地,而姜维在端午战争前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极大地动摇了陇西韩毅人对魏廷的信心。

上官兵败后,姜维六年没有出兵陇西,陇西的权贵们也对蜀汉失去了信心,蜀汉的势力彻底退出陇西。

此外,陇西成为魏国进攻的战略基地,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守。

由此可见,上官之败,不仅大大损失了蜀汉的军事实力和国力,而且直接改变了朝野蜀汉的人心走向,从而扭转了蜀汉的政治和军事局势,蜀汉联盟中的西进战略宣告彻底失败。

在东线,由于诸葛恪之后孙吴政局的动荡和混乱,他实际上比蜀汉更早宣布战败。

结果司马家在三国对峙中成功扭转局势,转为战略进攻方。当其内部调整到位后,蜀、吴的灭亡也就顺理成章了。

虽然上官兵之败是蜀汉的一大败仗,但并没有伤到蜀汉的骨头。其最大的影响是耗尽了蜀汉朝野北伐中原的热情,投降派占了上风,鹰派失势。

在这次段谷之战中,由于朝野倾注了太多的心血,这次失败客观上形成了魏攻蜀的胜利,使朝野人士普遍倒戈,逐渐达成了与魏统一的共识。

因此,段谷之战无疑是决定三国归晋的关键一战,它可以和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一样,标志着三国历史的演变阶段。

如果说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标志着力量的相对平衡,客观上造成了三国鼎立。

那么段谷之战就是提前在心理上打破这种平衡,让即将到来的“三校合一”意识渗透到当时普遍的社会心理中的一场标志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