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臣之首宋濂为何会被逼死?得罪朱元璋晚年被流放茂州(明朝文臣宋濂)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1 05:00

写《送马晟东阳序》的宋濂是个怎样的人?

初中用的古代语文教材大多要求背诵唐宋诗词,明清文章很少。我记得宋濂的《送马晟东阳序》是一篇文章,是记叙文。没有散文《王腾亭序》、《岳阳楼记》那样华丽的辞藻,但内容很励志。

在这篇文章中,宋濂讲述了他学习的

艰辛。家里穷,没法看书"为了读书而向别人借书,然后快速抄写。即使冬天手冷得伸不开,也要及时抄下来,送给别人。

为了请教圣贤,我需要去几百里之外请教,面对圣贤的批评教育,我不敢急躁。可见读书之难,在当时的学校房子里,条件特别艰苦。其他学生在吃东西和穿破衣烂衫的时候却很奢侈。

为什么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能理解他当时的心态。我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去了城市读书,其中的辛酸想必很多人都能感受到。

我觉得现在的社会,年轻人应该多看看这样的文章。如果他们不努力,不要总是抱怨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只要肯努力,还是有机会的。如果他们因为一些不公正而放弃努力,这就是人类堕落的根源。

通过不懈的努力,宋濂终于有所成就。文中宋濂依旧谦虚,只说自己在君子之列。其实历史对宋濂的评价很高,叫"与刘基、高启;明初三大诗人"朱元璋曾称赞其为明朝"开国公务员的领袖"。

本文不着重讨论宋濂在文学和政治上的成就,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一位大学者,曾经担任过太子朱标的老师,却在晚年被朱元璋逼死。

朱元璋为什么让宋濂教太子朱标?

宋濂应该和朱元璋属于同一个时代。从宋濂对他年轻时在东阳马徐升的经历的叙述来看,宋濂家里至少有纸和笔,他可以借书和抄。虽然条件艰苦,但他绝对不是穷孩子。

真正是穷人家的孩子的是朱元璋。这几年朱元璋的八代祖宗都是在明朝大火中被挖出来的,我就不提了。简而言之,朱元璋家是一个很穷,很穷,农民出身,为了生计去当和尚,最后去化缘。可以说,朱元璋早期的经历是非常艰难的。

但是,朱元璋不是一个自暴自弃的人。他更了解知识的重要性。很多人批评朱元璋没文化。其实他没看过朱元璋的作品。从朱元璋的言谈来看,他还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写作水平可能不会低于写了四万首歌的乾隆皇帝。

由于朱元璋的曲折经历,他对知识的要求更高。后来他当了皇帝之后,更加注重太子的培养。

在历代皇家教育制度中,应该说汉唐皇家教育是最失败的。正因为如此,汉唐时期很多昏庸的皇帝经常篡位夺权。明清两代最为成功。明朝皇帝虽然出了很多奇葩,但那是严格执行长子继承制的结果。就教育而言,它是相当成功的。

宋濂是明初著名的学者。朱元璋曾经问过他,作为一个皇帝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宋濂推荐朱元璋读《大学宜颜》,于是朱元璋开始读书。可以说朱元璋还是很重视宋濂的。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是修史。不要以为我们当代历史学家和我一样。就因为在网上赚了点小钱,就觉得编历史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在古代,我们的后代为前朝编史,是为了证明现朝的合法性。这是历代最大的盛事。如果我们不了解这整个事情,它将威胁到统治的基础。洪武元年,朱元璋上书修元史时,宋濂为长官。

随后,宋濂被任命为国子监学士。正因为如此,宋濂后来成为太子朱标的老师之一。

宋濂作为太子的老师,朱元璋为什么要处死他?

对于太子朱标的教育,除了宋濂作为导师外,朱元璋还经常亲自上台讲自己创业的艰难,朱标懂得珍惜皇位的不易。

朱元璋早年坎坷颠沛流离的仕途,让他意识到人心的险恶,而太子朱标却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仿佛出自宋濂中某个著名的儒家,这让朱元璋十分苦恼。

朱元璋除了朱标以外的儿子都犯了错误,而朱标继承了"大哥就是父亲"这个想法为弟弟们求情,使他们免受惩罚。朱元璋对朱标期望很高,朱标长大后也确实温文尔雅,与朱元璋的处事方式大相径庭。

其实朱元璋的担心是没有道理的。朱元璋出身卑微,跟着他打天下的都是草包。这些草包遇到了朱元璋的领导,他们是开国功臣。如果遇到李自成的领导,他们连名字都留不住。

大明政权建立后,这些人身居高位,难免自傲自大,甚至觊觎至高无上的皇权。胡案、蓝玉案接连爆出,涉案人数高达数万,不能不说明问题。

很多人屠杀这些英雄,就是因为朱元璋多疑。其实我觉得这个结论有颠倒因果的倾向。应该说这些英雄都有相继造反的倾向,这让朱元璋生疑。

从胡案到蓝玉案,明初官场牵连了一大批人,尤其是建国功臣,几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朱元璋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对朱标负责任的行为。据说朱元璋折断了一根刺给朱彪晚年去取,朱彪不敢动手,于是朱元璋用手刮掉了这根刺,然后交给朱彪。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贤王喜欢给儿子铺路,昏君喜欢给儿子设绊脚石。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承认朱元璋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尤其是胡和蓝玉都有可能给明朝政权的稳定带来隐患。

宋濂作为一个公务员,和开国功臣不是一回事。他虽然身居高位,与朱元璋关系密切,但并无实权。朱元璋起用宋濂,说白了就是看中了他的书生名声,而不是他的政治能力。

然而不幸的是,七十多岁的宋濂被发配到四川茂州,因为他的儿孙卷入了胡案,朱元璋处死了宋濂。多亏了马皇后和朱彪,他被送到四川茂州,第二年就死了。

野史说宋濂没有参加朱元璋的生日,被杀了。可信吗?

朱元璋想处死宋濂,是因为宋濂与胡案有牵连。然而,毕竟是他的后人参与了此案。朱元璋需要这么做吗?存疑!

明初大案很多,涉及几万人,死一个人很正常。然而,宋濂不是一个普通的部长。在明史大臣列传中,宋濂排在刘伯温之后。

明史对宋濂之死的记载如此简单,显然是有问题的。

宋濂之死,记录在王浩的笔记《真吉泽文》中,更生动有趣,但更有趣。

虽然这篇笔记更像是野史小说,但作为财政部官员和文渊阁学者的秦望不像是一个喜欢开玩笑的人,所以他的说法应该是有一定依据的。

据秦望说,宋濂退休回家后,每年都去北京参加朱元璋的生日宴会。宋濂被朱元璋评价为"开国公务员的领袖",自然是在列。

洪武十二年,宋濂陪着朱元璋爬到文楼,累得气喘吁吁,因为当时宋濂已经七十岁了,年纪有点大了。当时朱元璋还嘲笑宋濂的年龄,问宋濂,明年还能再来吗?宋濂说他年纪大了,明年不能来了。估计朱元璋当时也同意了。

但是第二年朱元璋过生日的时候,很想念宋濂,却忘了说宋濂不能再来了,就派人去请。使者去了之后,才发现宋濂在家里和人吃喝玩乐,气质很高。于是朱元璋大怒,杀心。

当然,我们还是要有八卦精神和对待历史的严谨态度,不要轻易下结论。至于真相,估计只有朱元璋知道了。

宋濂被朱元璋逼死,表现了明朝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时对知识分子的压制。

事实上,如果把宋濂、朱标和胡放在一起分析,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宋濂只是个倒霉蛋。如果参照王皓的说法,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宋濂不吉利。

宋濂的厄运绝不是这么简单。他的厄运是由于一个时代的伟大知识分子。如果他涉及政治叛乱案件,那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因为皇帝的一个小小的疏忽而丢掉性命,那真是可悲。也许这就是秦望在他的笔记中想要表达的东西!

如果我们把宋濂当做明初的知识分子,就会发现明初的知识分子真的是坐了一把明初的过山车,但是把你送上巅峰之后就脱离了轨道,跌得比赵四的父亲还惨。

同宋濂"明初三大诗人"明初,高启的礼遇几乎和宋濂一样。先是参与编写《元史》,后来又受命教诸王,只写"龙虎"四个字,认为是向张士诚致敬,斩首。

另一位明初大学者宋濂的学生方孝孺,也是朱元璋非常看重的人。后来朱允炆即位后,又让他主持编纂《毛实录》,在当时很有影响。结果,经过朱迪的艰难战斗,方孝孺拒绝合作,并惩罚他杀死十个家庭。

洪武二十一年进士解缙,也深得朱元璋赏识。朱元璋甚至想私下和父子交朋友。朱迪登基后,非常重视解缙,曾经对他说:"这个世界不能没有我,我也不能没有解缙。"礼貌好到让人不敢相信。主持修订《元史》,增补《宋书》,鲁总裁,《永乐大典》主编。结果,当朱迪在外面打仗的时候,解缙去拜访了朱高炽王子,结果,他被"没有礼貌"被捕入狱,最后被锦衣卫灌醉,埋在雪地里冻死。

可以说,从宋濂、高启到方孝孺、解缙,可以看出明初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是,如果能为我们所用,听从安排,就有得人心,有得辣。一旦他们认为你有抗命之心,就直接封杀,死得越惨越好。

把知识分子的骨头打得粉碎,然后实行高压的文化政策,最后建立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这才是明朝统治者的真实意图,而宋濂只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