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灭楚国为什么一定要六十万大军?(王翦带60万大军灭楚)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0 23:13

战国末期,秦王横扫六合,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事情。在这六国中,楚国是一个很强的对手。嬴政准备攻灭楚国的时候,曾经请教过大将军王建。王建认为楚国没有六十万兵马是打不垮的。年轻将军李信认为20万足够了。嬴政采纳了李信的建议,最后失败了,只好再次邀

请王建。那么,王建为什么非要有六十万人,又是如何攻灭楚国的呢?

秦国灭楚之战:战国时期,楚国西邻秦国。虽然屡遭秦国入侵,国势衰败,但到了战国末期,仍然占据了江淮广大地区,是秦国统一事业的一大障碍。秦国攻占邯郸(今河北省中北部)后,南下与楚国作战。

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国统帅王贲攻占楚国十余城。嬴政不听王建的建议,以60万大军攻楚,派李信和吴萌以20万大军攻楚。嬴政二十二年,秦王李信、孟兵分两路深入楚国,企图围歼楚军。楚兵名将项燕隐蔽主力,奋起反击。李新军未能夺取楚军主力的决定性战役,返回与吴萌会师。暗中跟踪了三天三夜,出其不意地袭击了,李信被李打败了。秦王嬴政恢复老将王建的服务。

秦王嬴政二十三年,王建率六十万大军,经陈(今中原淮阳)横扫平舆(今河南平舆北)。楚国全力以赴迎击秦军,秦军坚守营寨,严阵以待。楚军打不起来,于是向东撤退。王建追击,大败楚军,杀了项燕。秦军攻城,秦王嬴政二十四年,攻破楚国都城寿春(今安徽中南部寿县),俘虏楚王,楚国灭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事业基本完成。

王建为什么坚持灭楚,出兵六十万?

秦王政杀了荆轲,现在他命令将军王建加紧攻击燕。燕太子丹以兵马抵挡,哪里是秦军的对手,当即稀里哗啦地招呼秦军。燕和太子丹逃往辽东。秦王再次发兵追击,不抓到太子丹不罢休。太子太高兴了,只好杀了太子丹,与秦讲和。

秦又向征求意见。廖伟说:"韩国已被我们吞并,赵国(今河北蔚县)只剩下一代城池。太子逃到辽东去了,他们也快完了。现在天寒地冻,不如先安抚南方的魏、楚。"郑听了的计划,派王建的儿子王贲率领十万大军先去攻打魏国。王维派人向齐国求助,但是齐国的没有理睬他。公元前225年,王贲灭魏,将王维及其大臣带往咸阳。

然后,秦王决定与楚国作战。他召集将领们商量,先问年轻的将领李信需要多少兵力来打楚国。李信说道:"但是20万。"他问老将军王建。王建回答说:"楚国是个大国,用二十万人打楚国是不够的。据我估计,肯定是60万。"秦对很不高兴,说:王将军老了。你为什么这么胆小?我认为李将军是对的。"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被派往南方。

王建看到秦王不听他的建议,就回家了。李信带着二十万军队来到楚国。正如王建所料,他吃了大败仗。许多士兵被杀,七名将军被杀,所以他不得不逃回。秦王大怒,将李新阁革职,亲自到王建的家乡,请他出来领兵,说:"上次我错了,没有听将军的话。李信确实误事了。这一次,必须邀请将军。"王建说:"陛下坚持要我带兵,还是六十万人。楚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他们调动百万大军并不难。我说要派六十万军队,恐怕不够。少一点都不行。"

秦向道歉说:这次听将军的!"给王建60万大军。入侵当天,我亲自到巴商用酒为王建送行。"王建的军队大举进攻楚国。楚国也出动国军抵抗。王建上前线,要求士兵筑起屏障,不要开战。楚将军项燕多次向他挑战,他都不理。

过了一会儿,项燕想:"王建曾经驻扎在这里。"他不太关心秦国的军队。没想到,就在项燕毫无准备的时候,秦军突然发动攻势,60万大军如雪崩一般冲了过去。楚国的士兵仿佛在梦中被别人打了,抵抗了一会儿,逃命去了。楚国的兵马越来越少,失去的地方越来越多。秦军一路打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活捉了楚王。

项燕得知楚王被俘,渡过长江,试图继续抵抗。王建造了许多战船,训练水军,渡江追击。湘燕觉得大势已去,叹了口气,拔剑自杀。王建灭楚后,回到咸阳。他的儿子王贲接任将军,然后去收拾燕国。阎本来就很虚弱,哪里能抵挡得住的进攻。公元前222年,王贲灭燕国,攻占了赵国留下的最后一座代城。

到这个时候,只剩下一个齐国了。齐国的大臣早就被秦国收买了。齐国的王剑从来不敢得罪秦国。每次有诸侯找他帮忙,他总是拒绝。他想当然地认为齐国离秦国很远,只要听秦国的,就不用担心秦国的进攻。当其他五国都被秦国吞并后,他急了,派兵镇守西部边境,但为时已晚。

公元前221年,王贲带着几十万秦兵从燕国南方如泰山一般向临淄进发。这时,齐觉得自己孤军奋战,而其他诸侯国都完蛋了。他到哪里去请求增援呢?几天后,进入临淄,齐二话没说就投降了。

六国诸侯一心只想保住自己的位置,互相攻击,试图用别国的土地来补偿自己的损失,企图维持小规模割据,给阿沁分而治之的机会。当时的秦国不仅有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优势,而且顺应了统一的历史潮流,所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把六国一个个消灭了。

自公元前475年战国以来,经过250多年的纷争,诸侯国终于结束了长期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