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当直隶总督为什么要带银票?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0 22:26

说起边肖曾国攀,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曾国攀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当时晚清社会局势非常动荡,但还是有一批人想用自己的微观力量去改变社会。曾国攀就是其中之一。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当时的曾国攀吧。事实上,曾国攀一直持有大位。曾国藩当直隶总督为什么要

带一张两万两银票?原因是什么?

1868年8月,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

当年12月,曾国藩进京觐见皇太后和同治皇帝,次年年初正式上任。入京前,曾国藩随身携带一张面值2.2万两白银的银票。对于一个年薪180两白银的高官来说,两万两白银无疑是一笔巨款。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会随身携带这么多钱呢?

目的很简单,就是送钱给北京的官员,就是"不尊重"。

曾国藩作为地方政府官员,为什么要给北京官员送钱?这涉及到清朝官场的一个潜规则。

我们知道,清朝学习明朝,实践"低薪制"。所有官员的薪水都很低。如前所述,一品大员年薪不过180两白银,二品大员也不过155两白银,以下三品就更不用说了。特别是北京的官员,没有什么钱养活自己,靠年薪生活,经常入不敷出,苦不堪言。养家糊口?它不存在。

相比较而言,督抚、知事等地方政府官员的日子要好得多。政府官员不仅可以光明正大地筹集廉价白银,还可以有各种灰色收入。杨连银远超年薪,巡抚一级可得银16000两,巡抚也可得银13000两。灰色收入就更多了。据统计,清朝总督、知事每年的灰色收入约为18.2万两白银。

这样看来,北京官员和政府官员的收入差距是巨大的。为了平衡北京官员的情绪,联络感情,建立关系网,政府官员总是定期不定期地给北京官员送钱。送钱肯定是有原因的。夏天送钱叫"冰镜";冬天送钱叫"谭晶";过年送钱叫"念经";在其他节日给钱叫"尊重";它叫做"不尊重"。

除了给京官本人寄钱,你还要给京官的家人寄钱,甚至是门房和佣人。所以,寄给老婆的钱叫"化妆尊重"给正在学习的孩子的钱叫做"文怡"送到门房的钱叫做"门井"寄给仆人的钱叫做"尊重"。

许多北京官员依赖当地政府官员给他们各种礼物"To "过上体面的生活。当然,这种钱不是免费的。恭子处于权力的中心,所以他自然要利用他的影响力为他的政府官员说好话。这种影响关系到政府官员的官帽和命运,不可小觑。因此,北京官员和政府官员采取了各种"To ",形成一种"吃亏是吃亏,光荣是光荣"利益共同体。

曾国藩在北京为官13年,才以地方官的身份离京,深知为官的酸甜苦辣。当时曾国藩在北京做官的时候,热切期望当地官员发些钱生活。曾国藩只是四品学士,地位低,权力轻。别人送礼物的机会不多。纯属运气。1841年底,曾国藩没有收到"谭晶",只好在家书里抱怨:"前天还希望可能会有外送炭的礼物,但是今年冬天肯定不是这样"。否"谭晶"曾国藩傻眼了,只好找人借钱过年。

1842年,曾国藩的仆人陈升嫌主人穷,和主人吵了一架,收拾行李,另寻分店。事情虽琐碎,却给曾国藩很大的刺激。曾国藩还写过一首诗《傲奴》:"为什么今天我一个人?箱子里没有钱。我一生以自己为荣,但我以我的奴隶为荣。"你看,主人没钱,连仆人都瞧不起,比主人还嚣张。

后来曾国藩做了政府官员后,一有钱就想方设法给北京官员送钱。曾国藩日记多次出现"核告别与尊重""识别仪器代码""订购并分发每份文件"之类的话,说明他很关心这种事情,一定要亲自去做。

有一次,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一封信中说了一些寄钱的事:"我告别一万四千多金,三河两湖五省,不厚耳"我一口气给了一万四千多两银子,曾国藩还是觉得不够,真是奇耻大辱。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在用钱方面从不与京官讨价还价。

1868年,由于捻军已被消灭,太平天国战争基本平息。曾国藩要将历年军费汇总,经户部审核后,提交皇太后和同治皇帝报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最关键的环节是户部。如果你想"手下留情",审核稍微松一点的时候,就要按照潜规则交钱"支出"。根据李鸿章的查询结果,曾国藩上报的军费为三千万两白银,"支出"需要四十万两银子。

40万两银子太多了。曾国藩托人找关系,向户部"讨价还价"。事实最后做了让步,只要八万两银子。

但就在这时,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批准,鉴于曾国藩的突出贡献,允许历年军费免报。军费免报,八万两银子"支出"看来是有救了。但曾国藩没有这样做,照常缴纳了八万两银子"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