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二战哪个更残酷哪个更黑暗(一战二战哪个更恐怖)

游客投稿 历史趣闻 2023-11-10 18:39

20世纪,短短一个世纪就上演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如此高的频率展现了现代文明国家互相攻击和自我毁灭的疯狂。英国历史学家诺曼·斯通评论说,两次世界大战都极大地粉碎了文明世界的信心。1910年,欧洲大陆许多国家通过社会改革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教

育体系,经济繁荣。近100年(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国之间没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发生直接战争。不仅有持续和平的可能性,而且人们已经在谈论欧洲联盟的可能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一种近乎荒谬的方式开始,并迅速从一场地区战争蔓延为一场世界大战。残酷的战争让长期远离战争的欧洲人看到,给他们带来快乐的科技正在展现杀人武器的效率。文明国家失去了理性,这种不理性甚至延续到了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法国人固执地将摧毁德国经济的条款写入和约,而英国人和美国人则推动东欧和中东建立一系列民族国家。这些都为二战埋下了伏笔。德国发誓复仇(希特勒不是一个人),那些分散的小国根本无法形成制约。

一战的战争是如此的残酷,以至于法国各个阶层都积累了对战争的恐惧,这种恐惧会让法国在二战开始后意外输掉战争并迅速投降。丘吉尔出任首相之前,也是因为害怕战争,极力避免战争,英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对纳粹德国进行了一系列可耻的让步,包括在德意法西斯插手西班牙内战时袖手旁观,吞并中东欧国家,驱逐犹太人,掠夺他们的财产;此外,包括英法美在内,早在1931年就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也采取了绥靖政策,希望将侵略者的注意力和力量引导到苏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让步非但没有威慑或延缓战争,反而增强了纳粹德国的军事实力,让希特勒更有底气发动大规模种族清洗。

法西斯主义的残暴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很明显了。比如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犯下的大屠杀,当时欧美媒体都有报道。而欧美文明世界的人们对当时苦苦支撑侵略的中国并没有给予太多的支持,甚至对日本的口头同情和谴责都犹豫不决。战后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欧美人总觉得20世纪不应该有这种惨无人道的杀戮。1944年,分别从东、西两翼逼近德国的苏联红军和盟军在德国占领区发现了纳粹烧不完的集中营,纳粹对占领国犹太人和无辜平民犯下的暴行事实大白于天下。人们终于认识到法西斯主义严重扭曲了科学和人性。多亏了德国、日本、意大利在法西斯战争中犯了那么多战略战术上的错误,才让整个世界避免回到中世纪的黑暗。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今天的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为什么法西斯如此残忍,为什么曾经战无不胜的德军和日军最终无法挽回颓势,为什么这场战争胜利时盟军军民如此欣喜若狂,为什么二战战胜方没有采用一战的处置模式对战败国进行掠夺,为什么战后欧洲、亚洲许多国家和美国形成了浓厚的反战传统...

《二战简史:黑暗时代》这本书被评为最简洁、最清晰、最有力的二战叙事作品。既描述了西线、东线、亚太平洋等欧洲四大战场的进展,又评价了协约国和轴心国两大阵营在军事和战争组织上的得失。还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剖析了重大历史事件和转折的原因。借助本书,读者将对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一事件二战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把握法西斯战败、正义力量胜利的历史奥秘。

该书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二战爆发前,德国、日本、意大利由于西方国家的集体纵容,分别完成了战争准备和动员,在战争初期形成了巨大的优势。在第二、三、四章中,作者回顾了二战前期欧洲西部战线、苏联和德国、太平洋和北非的战争。

在欧洲西线,德军闪电战击败英法联军和比利时军队,主要是因为法军的军事思想和指挥水平停留在一战的水平,英军战斗力弱,这在北非和东南亚战场上也有明显体现。诺曼·斯通指出,西线的巨大胜利给了希特勒不切实际的信心。俾斯麦或丘吉尔能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希特勒却不能"这使得纳粹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对苏联作战相当草率。希特勒并没有意识到,他之前发动的英国/Kloc-0战争并没有击垮英国的抵抗意志,因为德国的军备生产能力落后于英国,而这种落后所形成的差距在美国加入盟军阵营后会进一步拉大。

在苏德战场上,德军的攻势最初取得了突出的战果,但在斯大林和朱可夫稳住阵脚,调动全国的人力和装备资源后,入侵的德军也难逃拿破仑军队的惨败命运。该书第五章介绍了苏联红军发动的战略反攻。俄罗斯土地上的严冬挫败了德国先锋军团的战斗意志,但苏联可以为其士兵和平民配备御寒衣物。冬季相持时期,德国的军事机器满负荷运转,但生产能力远低于苏联落后的工业准备体系。美国和英国也通过海运向苏联提供装备援助。当然,诺曼·斯通也指出,在苏德战争中后期,德军强大的战斗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战力的不足,导致战争被严重延长。

《二战简史:黑暗时代》还解释了战争延续的另一大原因,即在二战中后期,英国将大量军事生产资源用于轰炸机生产,以满足对德国和德国占领区进行地毯式轰炸的需要,目的是报复战争期间德国空陆军对伦敦和南安普顿等英国城市的轰炸。该书作者批评说,这种做法延缓了盟军登陆作战,实际上并没有干扰德国经济,尤其是军工生产,还导致大量欧洲古城受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已成定局,但到了当年7月,日军仍坚持战斗到底,直到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红军出击,迅速击溃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

诺曼·斯通认为,一战的历史教训相当清楚,但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二战结束后还有更多遗留问题。美国吸取了一战结束后给予战败国过于苛刻的赔偿义务的历史教训,也推动了日本和平宪法的构建和社会民主改革,但这一进程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而中止,导致日本政界至今不愿承认正视历史问题。历史学家托尼·尤特斯(Tony Juttes)在《战后欧洲史》中也说,二战结束后,欧洲国家,尤其是那些在战争期间和战前经历过民族和人口大迁徙的国家,不公正地重启清算式的人口和族群迁徙,撕裂了国家和族群之间的关系,甚至制造了难以化解的仇恨,这种仇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巴尔干危机中彻底爆发。